手机版

传奇老太王小贝

发布时间:2021-03-30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近日,记者在位于黄河六路渤海八路的众诚大厦工程项目部采访了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项目经理——77周岁的王小贝。

一个将届耄耋之年的老人,竟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名字。“就是一个记号”,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王老太爽朗地笑笑说,“我小名叫小白。当年母亲看齐桓公(名小白)的故事时非常佩服齐桓公,就给我起了这个小名。‘王小贝’则是上小学时,父亲给我起的学名。”

采访刚开始就被打断数次,有同事或客户过来跟她商讨工作上的事情。王老微笑致歉,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解决了。思路清晰、表述流利,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发好奇,眼前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太太,满脸的皱纹里究竟藏着多少精彩故事。

在粮食仓库,她的一个小改进解决了麻袋漏粮大难题

1934年农历11月初十,在济南德华医院的一间产房里,两个修女将王小贝带到了这个不太安宁的世界上。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刚刚3周岁的王小贝跟随父母先后辗转到过山东的安丘、德州及安徽、河南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49年解放,在外漂泊了12年的王小贝才跟着父母从商丘回到出生地济南。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贴补家用,身为长女的王小贝来到济南市粮食公司第四仓库工作,“就是扛麻袋、补麻袋、扫粮食、倒垛。”简单到单调的工作,并没有妨碍一个花季少女不时冒出的聪敏。在车站扫粮食时,王小贝经常见到缝补好的麻袋还是会掉粮食。虽说粮食掉了,还有扫粮食这道工序,不过毕竟不能全部回收,多少还会有损耗。“看得多了,觉得很是可惜,不过,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逐渐从脑子里蹦出来了。”王小贝说。

原先缝麻袋都是用之字形的缝补方式,袋子一受力变形,粮食就会从缝里掉出来。“我就用织辫子的方式缝麻袋,后头漏,前头出,后头漏,前头出……”王老一边说一边比划,样子很专注,见记者一时不太理解,就拿起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画起图来。工人们扛着多了条“辫子”的麻袋再也没掉过粮食。在旁边按原先方法缝补麻袋的大姐大婶一看王小贝这样补麻袋,感到意外之余,纷纷夸这个小姑娘以后准有出息!

在仓库工作的第二年,王小贝就能一下扛起三袋子面了,足有100多斤重。身体虽然练结实了,可王小贝不想每天都把自己荒废在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上。“当时,我们那儿有个韩会计,穿着打扮斯斯文文的,很有风度,一看就有素质。”就这样,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王小贝,在一群“大老粗”的包围圈外,看到了一个很“斯文”的职业:会计。或许当时的王小贝并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个少年心性的决定改变了她一生。

转行做银行柜员,她的事迹登上《中国金融》报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白天王小贝和同事在仓库干活,晚上就到济南市利群会计学校学习。1951年秋,恰逢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招聘工作人员,只学了大半年的王小贝顺利考取并被分到惠民地区中心支行做出纳。后来,王小贝被调到利津分行。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深受领导信任的王小贝还负责收兑和保管金银。而按照制度规定,收兑金银的人员是不能保管金银的。为了回报这份珍贵的信任,王小贝在出纳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规章,一丝不苟,几年下来从未出过一分钱的差错。与枯燥的出纳工作相比,收兑金银有时会有趣得多。

有一次王小贝碰到一位农民拿着一副金吊扣到银行兑钱。事先他到过中心支行,被认定是铜的,路过利津分行时想碰碰运气,万一是金的呢。“他说是祖上传下来的金子,掂着重量压手,可外表像是生了铜锈。”王小贝请教了同事和领导都说拿不准。最后,在办公室翻检了很多参考资料后,王小贝决定用硝酸水试试是不是真金。把吊扣放在砂锅里一“炼”,金子到底是金子,烟雾消散后最终显出了本来的面目。当时看得有点兴奋的王小贝不小心将砂锅掉在了地上,“真是打破砂锅纹(问)到底!90%的黄金,10%的铜!”王老风趣地对记者说。

当年《中国金融》还报道过这件事。对此,王小贝记得非常清楚,“登在1964年第18期上。” 事后,同事们都说,“咱们利津分行这回出名了,都上《中国金融》了!”

1964年9月,为解决其夫妻两地分居状况,王小贝被调到惠民地区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司务长。走时,她身上带着一串荣誉:先进工作者、模范团员、妇女代表等。在当司务长期间,个性倔强的王小贝克己奉公,尽职尽责,为此还得罪了不少想占便宜的人,文革前后吃了不少苦头。她在“反省期间”针对当时伙食账目的种种弊端,琢磨出一种全新的记账方式——王氏金额、数量连环记账法,后据此出版《伙食会计》在全国发行。

担任建筑服务公司经理,55岁那年爬上50米高的烟囱

1983年,全国恢复会计职称评定后,王小贝成为全国第一批会计师。紧接着,她分别做了建筑公司行政股股长和下属建筑服务公司的经理。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