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药材生产的形式变了,防风也好,黄芪也好,种两年就收了,因为着急要收成,和长了5年的药材在性状、性味等方面确实有差别,和《本草纲目》条目上写的不一样,这是严重的问题。据我了解,日本从我国购买中药,他们的标准是以前野生药材的标准,保证了年限,也就保证了药性、药效。另一个问题是中药的染色增重,这是我们自己太重视外观长相了,长得不够红就把它染红,颜色不好看就给熏白了。过分重视外观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真正科学的科普。” 魏胜利说。
中药的劣药问题如何破解?
在海外,对中医药最感兴趣、生产量最大、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日本。日本人的汉方药为什么做得好?曾经在日本求学工作多年的赵中振认为,这是一个从粗犷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日本汉方药平均药价是我们中药的10倍。原药方面,我们的管理太粗犷。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中药供应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逐渐细化管理、提高。”赵中振举了茯苓的例子,“由于茯苓是菌类,长在地下,挖出来以后很容易腐烂,所以要把它切成块保存。但是中药是一种商品,要卖钱的,就存在一个卖相如何的问题。茯苓怎么切好看?日本人把它切成薄躺片,成卷还充数,放在盒子里一盒装10卷,非常好看,卖多少钱?100元,就卖出去了。但我们切成小立方体,实实在在的一盒子,卖不上这么高的价钱。”
中药的种、产、销为什么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徐文兵认为,劣药存在的根源在于“总有人希望使小钱办大事,不承认在药材种植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劳动的价值,就想用便宜的价格买到好药”,这是不合理的。
“中药究竟切成什么片型比较合理,我们正在研究,比如白术,煎两次,掰开一看,里面的白茬还在,没有煮透,药性也没有完全用尽。”赵中振说。目前在香港浸会大学任中医药学院副院长的赵中振在实验室用5年时间做了10种常用中药的切制标准研究,“我们会先把结果提供给国家药典会,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中药要想做到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是要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几方配合。”
“原来看病挂号花10元钱,卖你500元钱的药,你觉得值了,因为抱着沉甸甸的药回去了;现在是挂号费/治疗费500元,开10元钱的药或者不开药。”徐文兵认为,如果用药以外的中医的6套本事——心理辅导、点穴、扎针、刮痧、艾灸、按摩也治好了病,当人们认为医生的技术、知识、头脑有价值的时候,中国的医药市场就有希望了。“医生就想怎么能不用药或用最少剂量、最短天数的药把患者的病治好,以显示医生的价值,这样我们对药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少,既然不依赖药了,也就不必用卖药挣钱”。
“过去30多年,在对外的交往交流中,我更加深切地感到,‘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需要世界’。”赵中振说,这套《本草精华系列丛书》是本草知识的百科全书,希望通过它让更多人用最简单、直观、轻松的方式了解中药,掌握中药的最基本常识,学会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让其能够真正为世人的健康服务。
“赵老师走遍世界各地去采中药、研究中药、分析中药,他胸怀广阔,没有局限在用古老的方法去研究中医药,他在国外的交流更让他具有了国际的视野。”徐文兵说,“现在中医貌似热起来了,但是总会出现一放开就乱,泥沙俱下的情况,大家每天时间精力都有限,看一些耽误时间的书,不值得,不如读一读《本草精华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