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肖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基层医师作为医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改、落实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
为完善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诊疗队伍建设,提高诊疗水平;同时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识,做到及早预防、积极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展了为期五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层医生培训与健康促进项目”,项目由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提供公益支持。在第四期项目总结报告会上,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经理孙伟指出,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该病在早期症状不明显,社会各界对此重视程度不足。本次项目通过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医疗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慢阻肺的诊疗水平,让百姓实现“足不出县”就能得到规范化诊疗,消除慢阻肺治疗障碍。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经理孙伟 新华网 肖寒摄
加强基层医师培训 优化医疗服务能力
在我国,慢阻肺呈现“四高”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高”,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为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全国总患病人数约为9990万,慢阻肺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加上人口老龄化、庞大的吸烟人群、不良生活习惯、空气污染等问题的长期存在,慢阻肺的防控形式依然十分严峻。
孙伟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危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慢性病的防控,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例,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病诊疗体系;但对于慢阻肺而言,相关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慢阻肺可防可治,早发现早诊断,积极地进行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层医生培训与健康促进项目’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授课、答疑解惑的方式,使广大基层医生能够及时获悉慢阻肺的最新进展和诊治方法,有机会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开展查房、义诊、健康大讲堂等健康促进活动,从诊疗、预防两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患者和公众正确认识和防治慢阻肺。”孙伟说。
据了解,该项目自2016年1月31日正式启动以来,已先后走进北京、河北、天津、陕西、四川、宁夏、内蒙古、新疆、广西、贵州等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截至第四期项目结束,共计完成48场基层医师培训会,累计培训学员超过7400名。
强调慢阻肺早期诊断 逐步完善诊疗模式
由于慢阻肺首诊大多在基层医院,社区医生对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负有重要使命。2016年1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慢阻肺分级诊疗技术服务方案》,明确了分级诊疗的重点任务和服务流程。在诊疗方式上,启动随访管理和双向转诊机制,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须建立好合作机制,密切协作,共同管理好慢阻肺患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刘又宁 新华网 肖寒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项目组长刘又宁教授说,在治疗方式上,我国严格按照“慢阻肺全球倡议组织(GOLD)”发布的《指南》贯彻落实,但在一些基层地区,因相关知识普及不够,很多患者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延误了早期治疗时机。因此,本次项目的重点是要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符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早期诊治指南,并认真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