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列在一类致癌物中。
幽门螺杆菌有着曲杆样的结构,菌体一侧有鞭毛,这些鞭毛能像手臂一样摆动,推动细菌在胃部组织中活动,全球大约一半人都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过。这种细菌会通过口-口、粪-口传播,从被感染者身上传播到其他人体内,感染胃部组织,并在胃中生存。
大多数感染者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同时他们对体内这些细菌也一无所知,
但在大约五分之一的感染者中,这些细菌会在多年后引发患者出现胃炎,进而引发多种疾病,比如消化道溃疡、胃粘膜溃疡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会诱发胃癌,胃癌是全球人群因癌症死亡的常见原因,在胃癌患者中,至少有90%的癌症发病都被认为是幽门螺杆菌惹的祸,该菌常会造成胃部细胞发生遗传改变,从而造成持续性的严重胃炎,进而引发胃癌。
2、六种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及时清除
理论上来讲,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容易传染的细菌,一旦发现,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该积极根治。不过,我国人口基数大,想要筛查出所有的感染者是不现实的。因此,即便根治了也容易再次感染。一旦复发,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会增加,再次根治的难度、风险都会增大。
因此,目前临床专家对是否需要清除幽门螺杆达成的共识:高风险人群进行根除治疗,低风险的人群可进一步评估。
需要根治的高风险人群:
1.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感染者;
2.已经患有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感染者;
3.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感染者;
4.计划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感染者;
5.有过胃病恶化的家族史感染者;
6.个人要求治疗的感染者。
3、放任幽门螺杆菌不管,都会有什么临床结局呢?
那如果在明知已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都会发生哪些症状呢?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结局是其与宿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幽门螺杆菌胃炎围内分布部位(胃窦为主,胃体为主和全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感染后胃酸分·泌变化,而胃酸分·泌水平高低可影响感染结局。如,胃窦感染为主使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溃疡发生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表型胃炎);胃体感染为主者胃酸分·泌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增加(胃癌表型胃炎);多数轻度全胃炎患者胃酸分·泌物明显改变(单纯慢性胃炎表型)。
到目前为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生何种表型的决定因素仍不完全清楚。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因子存在差异。遗传因素中宿主的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起关键作用,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例如,白介素-1B基因多态性决定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不同个体产生的白介素-1水平高低。白介素-1有强烈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白介素-1产生水平高者,则胃酸分·泌低,幽门螺杆菌可在胃体定植(胃体壁细胞分泌胃酸),引起胃体为主胃炎;反之,则胃酸分·泌升高,幽门螺杆菌主要在胃窦定植,引起胃窦为主胃炎。
另外,高盐饮食、吸烟等是可能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促进胃体胃炎发生,与胃癌发生危险性增加相关。
4、治疗幽门螺杆菌,试试岩藻多糖!
岩藻多糖(Fucoidan),又名褐藻糖胶,是一种褐藻中·特有的含有硫酸基的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存在于海带、裙带菜、巨藻、墨角藻等褐藻的细胞壁基质、细胞间隙及分·泌的黏液中。
1995年,瑞典隆德大学微生物学家Torkel Wadstrom教授首次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岩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细胞的黏附作用,通过进一步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表面具有岩藻多糖特异性结合蛋白,能够与岩藻多糖结合,从而达到抑制幽门螺杆菌黏附的作用。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开展一项90位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MSFu™-Hp岩藻多糖的幽门螺杆菌清除有效率达77.3%,与标准四联疗法清除有效率接近,而BMSFu™-Hp岩藻多糖联合四联疗法清除率可达到100%。
多项研究证实摄入岩藻多糖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岩藻多糖已被确认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
参考文献:
Manuel R. Amieva and Emad M. El–Omar, Host-bacterial interaction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1):306-323
.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订阅号“岩藻多糖”,知乎“BMSFu岩藻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