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不同行为下的HIV感染风险进行了解释。当初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面向恐艾的朋友,想告诉大家,HIV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传播。不过,还是不断有朋友会问我,【到底我的行为属不属于高危?】。
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会有些头痛,倒不是因为我学艺不精,学了这些年艾滋病还不清楚哪些行为感染HIV的风险高,哪些行为感染HIV的风险低。我迟疑是因为,在流行病学上,当我们谈及一种行为是否属于“高危(High-risk)”,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风险。这话乍一听可能像是句废话,我尝试给大家解释一下,不愿意看的可以跳过,直接阅读后文的数据。
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无保护肛交、静脉注射吸毒等等是高危行为,口交行为不算高危行为,这样一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行为感染HIV的实际风险以及是否是HIV感染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界定的。虽然在表述上比较直观,但存在一些瑕疵,传播的过程中公众容易形成一种误解,好像发生了高危行为,哪怕只有一次就一定会感染,风险低的行为发生了多少次都安全。但事实上,不同行为的传播风险会随着暴露次数的增加而累积,一些单次感染风险看似很小的行为,如果重复多次,所累积的整体风险也相当可观。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也是我经常强调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另外,当人们在讨论风险的时候,最好能有一点【概率论】的思想。也就是说,将群体研究得到的结论应用到个体案例上时,依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风险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比如,无套肛交感染HIV的风险从群体上说虽然较大,属于“高危”,但如果个案中阳性一方正在服药,体内病毒低于检测水平,那么他传染病毒给其他人的能力也就很有限,从概率上分析不属于“高危”(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无套),这也是单阳家庭可以通过自然受孕而生育的依据。又如,口交虽然风险低,但如果一方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或者性器官上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过程中又颇为暴力,那个体的感染风险就可能随之明显升高。
总归一句,评估一种行为属不属于高危,是一个综合多方面因素整体考量的过程。我不太愿意仅仅通过有无带套、性行为方式等情况就给出一个高危或低危,乃至会否感染的判断,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对前来咨询的病患不太负责,给出的结论也可能和实际情况相左。这也是许多临床医生偏好直接建议检测而不愿意过多分析风险的原因,尽管这样会让恐艾者纠结得要命,好像医生就是不愿意给他说实话,连安慰的话也不愿意多说一句。
好了,废话了这么多,希望没有把各位绕晕。接下去就给大家提供一组不同行为感染HIV的风险的权威研究数据,以供参考。
输血及血制品
直接输注确定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感染HIV的风险最高,几乎是百分之百感染,其风险为92.5%(89.0%-96.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风险最大,但前提是输的血液制品确定被病毒污染,随着现在献血制度以及血制品相关检测的完善,因为输血及血制品导致的传播案例是十分罕见的。
母婴传播
在阻断措施缺位的情况下,HIV感染者母亲通过分娩将病毒传给婴儿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垂直传播的风险大致为22.6%(17%-29%)。
如果感染者母亲能够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进行正规的母婴阻断,情况则截然不同了,其将HIV传给后代的风险可以下降7成以上,感染后代的风险可以控制在5%以下,有些情况甚至可以低于1%(回复“怀孕”查看相关文章和视频)。根据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的报道,其团队对艾滋母亲进行母婴阻断的成功率近乎百分之百。
肛交(被插入方,「受」)
和感染者进行无保护肛交,「攻」通过单次肛交把HIV传给「受」的风险大致在1.38%,即平均每10000次暴露,可发生138(102-186)次传播。无套肛交伴内射相比不伴内射的情况来说风险要高些。阳性一方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使HIV传播风险降低96%左右。正确佩戴安全套可以降低7至8成的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