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匹林是一种神奇的药,它的年龄超过了110岁。它与青霉素、安定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它为人类减少死亡、延长寿命,尤其是为降低心梗死亡率提供了简单有效而经济的手段。
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围绕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上,专家们的一致共识是——该用就用。
背景:在2010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世界心脏联盟前任主席沙赫里亚尔阿·谢赫教授同与会的全球专家呼吁,加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就是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
柳树皮中找到止痛药
西方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关于阿司匹林故事,始于1897年。但实际上,阿司匹林的传奇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漫长。
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记载。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埃伯斯氏古医集》记载了用柳树皮、树叶涂抹身体,可缓解关节炎和背部疼痛。
而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曾把柳树皮磨成药粉让病人服用。希波克拉底从柳树中找到的镇痛药就是阿司匹林的原型——水杨酸,并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著作中。
虽然水杨酸能镇痛,但它有着几乎无法去除的副作用,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使得很多患者控制了风湿却不得不忍受胃病的痛苦。
19世纪末,在一家药厂工作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老霍夫曼,在用水杨酸驱除关节炎带来的疼痛时,呕吐和胃部不适也让他痛不欲生。
或许是不堪忍受父亲因服药带来的巨大痛苦,霍夫曼查阅了一系列论文,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生产出了稳定且副作用较小的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从此,风湿病治疗的历史被改变。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商品专利号为36433。阿司匹林开始在位于德国伍珀塔尔的埃尔伯福特工厂生产,从此阿司匹林便问世了。
阿司匹林可预防心脏病
很快,阿司匹林便以镇痛药的身份畅销全球,并在全球拥有了一帮医生粉丝,有医生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和心脏病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尽管他们并不确定。
作为流行病学教授,英国加地夫大学彼得·埃尔伍德博士及其团队在1974年发表了一部专著,对心肌梗塞后使用阿司匹林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首次随机性试验,这引起了全世界对阿司匹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兴趣。
1980年,关于阿司匹林在心脏病预防上的各项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25%~30%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阿司匹林之所以能够降低心脏病发病率,是因为它可以抑制血小板某些特性从而稀释血液,让我们的血液不那么黏稠,一些由栓塞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就能够得以避免。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查尔斯·海尼肯斯博士在1983年开始了一项有22071名年龄大于40岁的健康男性医生参与的研究。5年以后,研究结果证明,服用阿司匹林的那一半人相比服用安慰剂的那一半人,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糖尿病人群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1%。
但同时也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对照组有更高的脑溢血的风险。此后的多项研究在证实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同时,也揭示出阿司匹林增加了人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胃黏膜损伤的概率。
对于曾经有过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史的患者,以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没有心脏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史,却有此种风险的人群,是否应该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一直有着争议。
阿司匹林是把双刃剑
110年过去了,今年6月,首次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阿司匹林”这个词又被频频提起,纷争也并不少。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但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上,中国专家们却达成了共识。
2010年第二期的《中国内科杂志》上刊载了一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署名的文章——《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文章作者是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
文章中列出了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12种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而且建立了中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