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8日电 2021年3月18日是第21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爱肝护肝、防治结合、遏制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近日组织召开了乙肝防治圆桌论坛,围绕我国乙肝防治现状、患者随访管理和临床治愈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表示,我国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有待提高,公众和患者认知需要加强,慢性乙肝患者应坚持抗病毒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陈仲丹博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供图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希忠、秘书长李增德,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陈仲丹博士,肝病防治专家贾继东、高志良、崔富强、刘晓清教授以及基层医生、患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供图
我国乙肝诊断率、治疗率亟待提高
据陈仲丹介绍,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希望到2030年,全球新发乙肝感染病例相比2015年减少90%,80%符合条件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得到治疗,乙肝相关死亡病例减少65%。实现目标需要综合应对,采取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方法,采取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预防母婴传播、血液和注射安全、减低危害、检测治疗,才能保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推广,实现人群层面的防治效果。
陈仲丹表示,乙肝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但前提是要找到病人、纳入管理,积极监测,应治尽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很多挑战和困难,容易造成病人丢失,病人治疗一段时间不规范的服药或者停止治疗,同时在促进诊断治疗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庄辉院士介绍说,近30年来,我国的乙肝防治取得了巨大成绩,乙肝的流行率已从高流行水平降到了中度流行水平,乙肝病毒感染者从1992年的1.2亿减少到8600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下降更明显,从1992年的10.72%下降到2016年的0.2%。但我国目前乙肝诊断率仅为19%,治疗率仅为11%,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这导致很多存量病人没能得到很好地治疗,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国乙肝相关肝硬化死亡率仍然较高,乙肝相关肝癌发病率在全球是最高的。所以,要主动发现病人,尤其是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把病人及时转介到治疗、管理的轨道上来。研究数据显示,扩大乙肝治疗策略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希忠。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供图
公众认知水平不高是制约乙肝防治的重要因素
我国乙肝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低,杨希忠认为,科普教育没有做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患者不知道怎么防、怎么治。只有正确认识疾病,才能采取科学的办法来预防。要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早筛意识,由“被动筛查”转换为“主动检测”。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同样认为,知识普及问题制约了乙肝防治工作的开展。有些患者知道自己有乙肝病毒感染史,但是不知道会有进展,对乙肝治疗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阶段。此外,社会认知度低还导致了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歧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和北京协和医院刘晓清教授同时表示,加强宣教、提升公众认知是乙肝防治的重中之重,同时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如果肝炎问题解决了,那就大大减轻了压力。
北京大学医学部崔富强教授说:“我们需要探索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机制,不仅能够让我们的知识传递出去、让信息得到公众的接收,还得探索如何能够让患者参与进来,我们的诊断、治疗能够覆盖到这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