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癌症治疗的精准时代

发布时间:2021-05-06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癌症治疗的精准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明子

  发于2021.5.3总第994期《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7月,66岁的刘建国被诊断为结肠癌,发现时已经出现淋巴结、肝脏、肺脏和骨转移。化疗一个月,他的体重掉了20斤,最终还是被宣布了“死刑”。“医生告诉我,还有两个月,”刘建国说,“当时我把遗嘱都想好了。”  

  家人不想放弃,如果能找到新药,就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两个月后,刘建国等到了新一代靶向药在美国上市——目前尚未引入中国。当年11月,用药后第一次复查,结肠上的肿瘤明显缩小,肝转移的肿瘤缩小了90%多,肿瘤标志物指数显著下降。

  国际期刊《自然综述》曾于2016年底详细分析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45种癌症靶向药物,截至新冠疫情暴发前,在美获批上市的靶向药和免疫抑制剂数量翻了3倍,有140余种,据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统计,其中约1/3已在中国上市。

  新药带来希望

  刘建国在国内治疗时就用到了靶向药物。

  当时的治疗方案是“FOLFOX联合贝伐珠单抗”。FOLFOX是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针对Ⅲ期结肠癌的推荐化疗方案,贝伐珠单抗是美国2004年2月批准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六年后在中国上市。

  由于多处转移,无法手术,只能化疗,对刘建国来说,痛苦才刚开始。除了日常服用16粒口服药外,每两周化疗一次,每次连续三天:早上8时30分开始输液,大大小小总共8瓶,直到晚上六点,有时持续到凌晨三点多,长达18个小时。

  第一次化疗结束4天后,开始出现腹痛、打嗝、出冷汗、食欲下降和睡眠质量下降等副作用,但也只能硬挺。为了更好地治疗,刘建国还听从医生建议,打过8000多元一针的自费药以增强免疫力。住院、治疗、检查,前前后后花了60多万元。

  国内治疗无果后,刘建国在儿子的安排下准备去美国试试。在波士顿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他做了基因测序,发现BRAF基因突变。针对这一情况,医生将化疗方案调整为“三药联用”,包括静脉注射用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以及两种口服靶向药康奈非尼胶囊和贝美替尼片剂,后两种药刚于2018年6月底获得FDA批准联合使用,治疗BRAF V600E或BRAF V600K突变,其在中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我没想到,化疗可以这样轻松。”刘建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丹娜-法伯,化疗也是每半月一次,但每次只需1小时,步行往返,根本不用住院,日常饮食基本没有忌口,每天吃10粒口服药,“这么一粒小小的药,要600块人民币。”刘建国说。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定义,靶向分子治疗是一种以干扰癌变或肿瘤增生所需的特定分子来阻止癌细胞增长的药物疗法。

  “靶向药物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虽然和化疗的目的都是直接杀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但比起化疗,靶向药物选择性更强,能有效抑制癌细胞,但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诺华制药(美国)癌症新药开发部前资深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在其科普著作《癌症·新知》中写道。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救命药原型“格列卫”,2001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是最早出现和目前长期治疗效果最好的靶向药物之一。它使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从不到50%跃升至90%左右,到2011年,已被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十种不同癌症。

  如今,靶向药物已经不再是新名词,它的出现开启了癌症精准医疗的新时代。2004年,丹娜-法伯和日本研究人员共同发现,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功能失常的肺癌患者对一种特异性靶向药物呈显著反应,该成果随后被6000多项研究所引用。

  “2004年的这项研究,是精准医疗在肺癌患者中取得成功的首次证明”,丹娜-法伯罗氏胸腔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帕西·詹恩说,“精准医疗带来了一种新认识,并非所有的肺癌都是相同的,根据其背后的分子异常,可以划分出不同亚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研究显示,在靶向治疗出现前,只有20%~40%的晚期肺癌患者对标准化疗有反应,病情缓解期通常持续四到六个月,平均存活期约为一年。EGFR突变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病情缓解期可达到一年,平均存活期两到三年,一些人甚至可以生存五年或更长。对癌症患者来说,新药越多、研发越快,活下去的希望就越大。

  耐药与新药迭代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