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3月28日电 (张婧)急诊门口匆忙穿行、门诊室诊疗开具医嘱、护士关切询问病情……这些情形在医院时常可见,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药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一系列“后厨”部门,似乎以一种“边缘人”的角色出现,在医疗保障工作方面,他们同样在各自岗位上练就了超长技能。
源于保障,医院“后厨人”的工作时间往往开始于医生坐诊之前,结束于急诊室灭灯之后。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探访该院“后厨人”的工作写照。
该院住院部药房魏晋福将500多种药名在自己脑子全部“翻译”成几排几架的货位号。 张婧 摄
医疗器械“重生计”: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一盘盘止血钳、一筐筐奶瓶、一捆捆皮管……经过4个小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检测、贴标后得以“重生”。消毒供应中心21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岁,每天的工作要保障该院近80台手术……她们与水、电、蒸汽为伍,或清洗、或灭菌、或打包,动作迅速而又娴熟。
事实上,原来的医院消毒供应室只负责医疗器械的灭菌工作,清洗等其它工作均由各科室完成。在2009年,中国官方颁布消毒供应中心“两规一标”——《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监测标准》,并于当年年底强制执行,要求消毒供应中心要承担起医院所有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规范化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和灭菌工作。
“当时全院一共400张床,每天将近30台手术,而我们只有9个人。”消毒供应室护士长杨慧琴说,人手少、工作量大,加之机械化程度不高,所有的瓶子、管子、钳子……都要靠双手清洗,大家经常一干就是一个对时,可即便如此,有时还是应付不过来。
杨慧琴至今仍记得2011年的一天,由于手术太多,器械清洗消毒跟不上,手术被迫叫了“暂停”,被问及“为什么供不上器械”时,趴在水池前洗个不停的杨慧琴也很无奈,对此,医院通过增派人手的方式解决此事。直至2012年,随着高水平消毒物品的交接到位,该院实现医疗器械的集中清洗和消毒,消毒供应也随之有了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转变。
今年52岁的李高竞主要负责高温消毒,从学习认识吸刮包和诊刮包至今,她已在这里工作了8年时间,如今的李高竞双眼“扫描”医疗器械,就能知道具体一件工具应该归纳到哪个科室。“从不同器械的清洗方法,到灭菌器的操作原理,再到消毒的监测方法,甚至在清洗复杂器械时还要研究如何拆装……”她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成了“专家”。
图为在住院部药房工作8年时间的主管药剂师杨天才向记者展示全自动片剂摆药机。 张婧 摄
大脑定位:药名“翻译”成货位号
“药房500多种药品的货位号都在我脑子里有定位。”现年23岁的魏晋福说,他凭借自己较好的记忆力,在刚来住院部药房工作的头2天,就将所有药品的存放位置都记了个遍,因为他的工作是按照医嘱进行取药,将每位住院患者所需的当天药品都装进一个筐子,再重复动作完成下一位患者的药品补给工作。
魏晋福说,每天早上9点出妇科系统的单子,9点40出产科系统的单子……一出就是一大摞,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类药品和使用剂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认为药名在自己脑子里“翻译”成几排几架的货位号很有必要。
与魏晋福搭档的,是已有8年药房工作经验的主管药剂师杨天才,魏晋福取药的每一份单子,都要经他核对。“注射类、口服类、外用类等,我要对医嘱上每种用药的执行次数和摆药数量等,均进行一一核对,在此期间,还要格外注意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杨天才说,核对无误后再进入取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