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9日电 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健康报社与海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苏州亿腾药品销售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儿童呼吸疾病科学诊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座谈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座谈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王育琴主持。与会专家以抗菌药物滥用为切入点,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临床儿科用药面临的困境,就儿童用药管理困境、抗菌药物在儿童呼吸疾病领域的应用、雾化治疗方案选择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儿童抗菌药物滥用尤为突出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药剂科主任张顺国介绍,该中心曾参与上海地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工作。统计结果显示,0岁~18岁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一半。“呈现出强度高、种类多及广谱类药物、注射用药、新型药物占比高等特点,导致儿童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增长。”张顺国表示。
这些特点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更加显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陈德晖比较了我国与北欧部分国家之间的用药区别。其中最显著的区别是,北欧国家惯用头孢一代和二代抗菌药物,而在我国,两者的使用率只有7.8%。“我国医生惯用头孢三代抗菌药物,例如阿奇霉素。”陈德晖表示,用三代头孢相当于杀鸡用牛刀,容易引发耐药。
我国医生用药习惯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对此,张顺国认为,要做到合理用药,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病原体是关键。
儿童哮喘首选吸入性激素治疗
在儿童呼吸疾病中,因引起咳嗽或喘息的疾病较多,且哮喘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哮喘确诊难度较大,无法做到对症用药,导致反复发作。我国2000年开展的哮喘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哮喘患者曾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而在以往未明确诊断的哮喘患儿中,近半数患儿曾被怀疑患有哮喘或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由病毒诱发的哮喘,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针对的是细菌感染,因此抗菌药物对病毒诱发的哮喘治疗无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尚云晓说,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使气道敏感度增高,增加患儿负担,也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调查显示,90%的哮喘患者住院次数1次~5次,10%的哮喘患者住院次数6次~10次,2.2%的哮喘患者住院10余次。“哮喘治疗难度大,主要就难在需长期预防发作。一旦哮喘急性发作危害非常大,甚至危及生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郝创利表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及时有效的救治药物之一。
尚云晓建议,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可以短期、大剂量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丙酸氟替卡松物化混悬液具有强效抗炎的作用,一半剂量就能达到与布地奈德混悬液同样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局部口腔念珠菌发生率低,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造成影响。
2017年9月20日,丙酸氟替卡松上市,用于急性期治疗。郝创利认为,丙酸氟替卡松的疗效已经被临床验证,“建议争取长期用药,急性期足量用药,长期控制适量用药。”郝创利说。
儿科药事管理需更大“舞台”
导致儿科不合理用药情况尤为严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适合儿童剂量、口味的药品太少,儿童用药不得不通过人工分药来实现。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与实验中心主任王姝牵头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58个抗菌药物品种中,有儿童适应证的仅有9种,用法用量中涉及儿童内容的只有47种。
“儿童用药缺少临床试验的证据问题,其实不是中国才有,欧洲50%用于儿童的药物没有临床研究和许可。”王育琴表示,这不是导致儿童药品研发企业少的根本原因。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世霆分析说,适合儿童的用法用量及儿童喜欢吃、愿意吃的口味,需要开展相关研究,而药品上市前研究往往不会增加儿童相关试验,同时如果不能带来额外的利润,企业没有原始动力。
没有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引发的是一连串的负面反应,一是导致相关疾病治疗指南缺乏儿童用药相关内容;二是导致儿科的临床路径难以推行;三是导致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儿童用药往往被忽视;四是药品上市后缺儿童人群使用情况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