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2日电(记者 孙翔 许婧)“权威的科普信息永远不嫌多。”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2日在参加“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时表示,当前健康传播应注重顶层设计,也需要紧扣疫情发展趋势开展健康科普。
8月2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在沪举行。这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的第23个二级机构,也是总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国计民生、引领健康传播前沿学术研究和优质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做“健康传播学术创新论坛”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供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中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当日在会上做题为《基于中国语境的健康传播经验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应该将国家需求与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要凸显健康传播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迪、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研究员张国涛在做线下发言。 复旦大学供图
孙少晶教授指出,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应将国家战略、科学研究、实践工作与全媒体发展结合在一起,挖掘更多包括游戏在内的平台媒体在健康传播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
傅华教授认为,健康传播应注重顶层设计,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尺,便于通过科普宣传将权威知识普及至民众;其次,要紧扣疫情发展的趋势,开展健康科普实践。去年的健康科普的重点是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今年还应侧重疫苗的科普和对变异病毒的科普。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相关报道仍然不足,公众的风险意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做线上发言。 复旦大学供图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在会上提出,传播学是在不断回应社会的重大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传播活动是围绕人、讯息和媒介来开展的;健康传播研究和实践需要具备使命感,应在后疫情时代回应社会和民众所需,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全球健康治理。
许静教授分享了中国健康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探索,她指出,应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媒介素养、健康素养和全球视野,以期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在致辞。 复旦大学供图
许静教授在课堂开展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教学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学生把作业变成作品,制作了健康传播策划《恋爱吧!疫苗君》等科普游戏。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教授为大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亟待提升,后疫情时代中,加强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尤为重要。
当天,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还公布了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会长名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