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乔业琼
近期,人民网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军,他们就新冠病毒冷链溯源问题进行了解答。
冷链传播是病毒溯源的一个重要路径
马会来介绍说,2020年4月以来,我国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到了去年的6月份和7月份,先后在北京新发地、大连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北京市连续56天没有本土疫情,大连市连续111天没有本土疫情,且北京早期病例主要集中在新发地市场水产区域的售卖人员,大连早期病例主要集中在海鲜公司的水产品加工车间工人。多项溯源调查证据提示,病毒源头都是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冷链输入我国的。”马会来说。
2020年9月24日,青岛市在对青岛港大港公司“应检尽检”人员定期例行检测时,发现两名装卸工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其中一例诊断为确诊病例,一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无旅行史、亦无与其他病例的接触史,两例病例唯一能建立的流行病学联系的是他们均在9月19日从事过一批进口冷冻食品的装卸工作。随后,从该批冷冻食品外包装的多份样本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并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证实该批冷链食品外包装污染的新冠病毒为两例病例感染的病毒来源,且冷链外包装上分离培养出新冠病毒。马会来表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由此证明冷链运输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马会来表示,此后,我国多地发生的疫情溯源调查结果反复证实,新冠病毒能够通过冷链为载体远距离进行传播。尤其是病毒通过冷链进入海鲜销售市场或者水产品加工企业等场所,能够引发本土疫情。
马会来进一步指出,国际上也出现过多起冷链或者冷冻食品从业企业暴发新冠疫情的情况。例如在2020年上半年,至少有30家大型的肉联厂、屠宰场、海鲜加工厂发生过新冠肺炎疫情。这些证据进一步表明在大流行期间,冷链产品被污染不是罕见的,进口冷链国家的从业人员通过接触污染的冷链产品感染,并导致扩散。
“武汉疫情早期病例主要发生在华南海鲜市场水产品销售区域等情况,这高度提示,2019年末发生在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着通过冷链引入的可能性。”马会来强调。
梳理武汉疫情为冷链传播提供实证
作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的重要成员之一,刘军介绍说,当时专家组的工作分为三个主要方向,冷链输入就是其中一个溯源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
刘军表示,通过对发生在华南海鲜市场的疫情相关环节进行梳理发现,冷链货品相关摊位的病例占比显著高于其它摊位的病例占比,并且发病危险系数更高;环境阳性样本涉及到21家摊位,其中16家摊位跟冷链相关。而新冠病毒在21-23度的室温环境下能存活24小时,在-20度至 4度的环境下能存活更长时间。
刘军表示,对北京、大连、青岛等输入性疫情进行冷链相关性的证据梳理也表明,在冷链环境下新冠病毒能够存活,并造成疫情的暴发。
刘军强调,部分国家报道过2019年库存的病人血清里出现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的情况,而这些国家中,与武汉市进口冷链来源国是有重叠的。
“以上这些工作,都为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产品引入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刘军表示。
应在多国多地持续开展冷链病毒溯源
病毒溯源到底有多难?许文波举例说,不只是新冠病毒,人类历史上很多疾病,如艾滋病、SARS等,对其源头的探索,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至今还在继续。病毒溯源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科学难题,很复杂,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研究探索,并且存在不确定性。
近期,世界多个实验室在对一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重新检测时检测到新冠病毒抗体,这些结果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早于先前已知的时间。从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在世界不同地方流行。因此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多地溯源十分必要。
就冷链溯源工作,许文波分析说,冷链传播具有病毒隐匿在冷链产品中时间长、跨国和跨大洋传播的特点,如果病毒载量较高的话,很容易导致进口国从业人员感染。在监测过程中,尤其是周围没有明确的确诊病例存在的前提下,出现零号病例,那一定要注意这个零号病例是否有冷链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