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徐鹏航)近日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越来越多的国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对未来5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表现出乐观倾向。但同时,地区、城乡、人群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仍然显著。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编写。发布会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表示,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公众意识的提升,随着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都在提升。2020年调查中94%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重要的,比200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有所增加,但与满足公众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仍然突出,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其中,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此外,报告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比例逐年上升,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凸显。
对此,报告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和规范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资源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低收入、低学历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傅小兰说,心理健康蓝皮书作为重要的智库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国民状态指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