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医大医院系统的一位人士透露,对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般是长期卧床,按照医生的经验判断,这类人群容易得坠积性肺炎。加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陈某没有境内或境外旅游史,如果医生没有对新冠疫情的警惕,确实很容易错误判断。他认为,“美国医生做出的判断,是在新冠疫情高度紧张的大背景下的,在疫情高峰期已过的情况下,即便是特别有经验的医生,也容易放松警惕。”
据《健康界》报道,当时的哈医大医院的发热门诊值班医生看到运送陈某的120人员,没有穿防护服,随即放松了患者可能是新冠肺炎的警惕。医生普遍松懈的心理状态,在陈某转入急诊、呼吸科的过程中,一直存在。
急诊科的值班人员,一看发热门诊已经排查过了,也随即按照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将陈某安排到了呼吸科。给病人安排床位,是护士的职责,在医生诊断的层层失守下,陈某被以非新冠肺炎病人的标准,安排到了呼吸科一个八人房间,按照50%的入住率隔床入住。
医院面对的巨大困境:
复工和疫情防控是矛盾体
进入3月以来,随着全国疫情放缓,复工复产成为大趋势。3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低风险地区不得采取审批、备案等方式延缓开工。3月18日,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力以赴推动重点行业和低风险地区就业。
3月中下旬,黑龙江大多数地区都已是低风险地区,3月19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出台了《关于全面恢复医疗服务的通知》,20日召开了全省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全省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全面提供正常医疗服务,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3月22日,哈尔滨市传染病院收治的最后1例境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实现了境内确诊病例清零。而至这一天,哈尔滨已经连续28天没有新增本土病例了。
在新冠疫情期间,以往人潮拥挤的哈医大一院一度变得冷冷清清。疫情持续多日新增病例为零的情况下,医院也开始“复工复产”。
根据哈尔滨日报的报道,哈尔滨市各医疗机构复诊的举措包括:新入院患者单人单间,排查结果正常转入普通病房;分时段预约,每时段6-8名患者;设置号源多种方式预约;一医一患一消毒。
如果全是普通病人,这样收治没有问题,但一旦疑似新冠病人增多,单人单间很难实现,病人越多,交叉感染风险就会随之增多。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护士说道,医院其它科室在收治病人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一些疑似新冠患者入院了,第一天24小时放在一个统一的大房间内观察,如果没有新冠的风险,再转入其它的房间,但万一其中有人是新冠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就会很大。”
哈医大一院的防护用品、核酸检测用品一度匮乏,“曾经呼吸科给多位病人做核酸检测,受到医院其他科室的批评,阳性率那么低,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这样很浪费核酸检测材料。”一位医生谈到事件发生之前,整个医院系统对核酸检测不积极的一个原因。每个科室都没有对确诊有绝对的责任和权利,造成了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哈尔滨市卫健委副主任柯云楠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分析了导致市二院院内感染有三个因素:确诊患者(当时未确诊)的陪护经常在走廊休闲区扎堆聊天,此休闲区离护士站很近;确诊患者需要进行大型辅助设备检查,因此会离开病区,对其他地方造成污染;医院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开水间、密闭空间的电梯等,这些因素导致发生院内感染。此外,发热患者进入病房后,虽然经过会诊,但没有进行核酸检测。如果当时做了核酸检测,就能及早发现。
在整个社会都对疫情松懈的情况下,医院又成了人满为患的场所,对于哈医大一院这种省内的明星医院,尤其如此。加上百姓和患者的防护意识不够,院感风险随之加大。哈医大一院的被感染者均为患者和陪护人员,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均无感染,即说明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