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交叉感染、家庭聚集传播,这个链条上都有了。
4月19日,黑龙江再次报告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哈尔滨新增4例。
至此,哈尔滨同一个传播链上的感染人数已经增加至55人。包括36例确诊病例、18例无症状感染者和1例既往感染者,被感染者包括护士6名、医生1名、13岁学生1名、教师1名。
而且,这一传播链上,集齐了境外输入、家庭聚集性传播、医院交叉感染和跨省传播多种类型。
4月17日,哈尔滨包括一位副市长在内的18名公职人员被问责。
而这一传播链中暴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漏洞,也为全国疫情防控敲响了新的警钟。
“1传54”是怎么发生的?
随着境外输入疫情在近期形成一波小高峰后,国内新增确诊病例数也有所反弹。
国内新增病例数在3月上旬降至个位数,此后一个月时间内,很多天通报的都是本土零新增。但到了4月12日,新增病例升至10例,黑龙江7例、广东3例,黑龙江的7例相互关联,并涉及社区传播和医院内感染。
此后,除了4月13日和18日,国内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都不低于10例。前后几天中,哈尔滨数十个病例都彼此相关。随着确诊病例轨迹的公开,基本描摹出这样的传播路径:
3月19日,22岁的留美学生韩某回到哈尔滨,被要求实行14天的居家隔离,期间传染了楼下不相识的邻居,具体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该邻居传染至家庭成员;其家庭成员在外出聚餐时,又传染多人;参与聚餐的的一位87岁感染者陈某成为这个链条中的“超级传播者”,其在脑卒中就医过程中,在没有特殊隔离的情况下,传染了先后就诊的两家医院多位医护人员,以及病区病友。
这次传播还出了省。4月16日,辽宁抚顺1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证实与哈尔滨确诊病例有交集,交集点为陈某就诊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
至4月19日,综合各地卫健委官方通报信息可知,这个传播链条共涉及55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信息更新至4月17日。4月18日新增4例确诊,1例与哈医大一院有关,3例与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有关。
回顾整个传染链,可以发现多个防控漏洞,一个个漏洞“环环相扣”,病毒传播就变得难以控制。
漏洞一:境外归国人员居家隔离
2月23日以来,哈尔滨市连续45天未有本土新增确诊病例,54岁的郭某明于4月9日被确诊,打破了这一纪录。
4月7日,郭某明在其女朋友王某苓的陪同下,到哈尔滨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发热门诊就诊,当时他体温37.5℃并伴有咳嗽等症状,肺部CT显示纵隔内有多个淋巴结影,双肺可见多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网格影,边界模糊,双侧胸膜肥厚,遂被收至该院隔离病房。
4月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疾控中心分别对郭某明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血清抗体检测IgM、IgG结果均呈阴性,省疾控中心进行万孚总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被转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次日,郭某明被确诊。
和他有密切接触的女朋友王某苓,王的女儿曹某、曹某的男朋友李某,均于4月9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4月10日,又发现1例确诊病例陈某,为郭某明的密切接触者。
4月11日晚,哈尔滨市召开疫情防控发布会,通报了感染溯源情况:
曹某与韩某为楼上楼下邻居,韩某于3月19日从美国抵哈,居家隔离观察。期间,双方共同居住生活在此。韩某3月31日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IgM、IgG均为阴性,4月3日核酸检测为阴性,遂解除居家隔离。郭某明发病确诊后,我们进行了溯源分析时发现,曹某与韩某存在感染可能,所以,我们又于4月10日和11日,再次对韩某进行了两次抗体检测,其中,IgM均为阴性,IgG均为阳性,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IgM抗体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表示感染时间较长或既往感染。)经现场模拟调查分析,韩某与曹某共同生活在一个可能污染的环境,具备传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