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法跨越从流量向用户的天堑,业务量的增长,便伴随着自身获客、运营、风控等核心能力的退化。在规模导向的考核机制下,自身核心能力愈是退化,对外部流量的依赖度越高,客户留存率越低,陷入恶性循环,对互联网导流模式的依赖更像是饮鸩止渴的不归路。
不过,站在行业的层面,很多趋势的形成都是契合了一些更宏大的规律,是某种必然。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的管道化趋势亦是如此。
当用户从线下来到线上,流量便有了集中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从2017年12月数据看,用户的时间主要集中于移动社交、移动视频、手机游戏、新闻资讯等几个细分行业中,金融理财类APP的用户月均使用时长仅为156分钟,分摊至单个的APP,没有多少时间,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即便是在移动社交等热门行业,马太效应也在加剧,用户集中于头部平台中,长尾APP无人问津。如下图所示,在移动社交行业,前3家APP占据了96.2%的用户时间,新闻资讯行业,前3家也占了65.7%的用户时间。
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手握流量,但受资本金限制,自营放贷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金融机构,放贷能力是足够的,但缺乏线上流量来源。二者的结合能够实现行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一方进行了流量变现,提升了用户体验;另一方则释放了业务空间,提高资本金利用效率,必然也就成为了行业发展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流量的一方搭建开放平台,倾向于去金融化,而金融机构则难免会向资金管道化演进。
要避免管道化的命运,头部的机构或早期抓住用户红利的机构尚能逆转趋势,于大多数机构而言,都是有心无力,因为流量向少数平台集中始终是不可逆的趋势。既然无力对抗趋势,尽享流量红利,做大规模,似乎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