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用户完全受制于“趣头条”来操控。比如它不久前的一次活动:“每周狂赚28000元”。这次活动恰巧发生在趣头条预备赴美上市以及B轮融资消息曝光期间,不乏用高额奖励达到短期内提高数据表现的目的。
这些真金白银的利益,果然能吸引“下沉用户”蜂拥而至,但是,这些所谓的资深师傅,他们真的能拿到钱吗?恐怕没那么容易,有人曾提过一个很务实的问题,趣头条如果停止金币激励,日活会不会瞬间掉成0?这绝非危言耸听。
可以肯定的是,没人会关心“趣头条”的内容如何,绝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趣头条到底能不能赚钱?那些虚拟金币,真的能变成手中的钞票?
如果在百度搜索“趣头条 封号”关键词,可以搜索到161万个问题链接,“无法提现”的趣头条用户们,大有人在。
在“趣头条”贴吧,有人辛辛苦苦经营了俩月,邀请了50多个徒弟,结果一分钱提不出来;还有人说,申请提现了50元,结果一周了还没到账,找客服说理,竟然被告知: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违规收徒弟,刷金币….账号以“反作弊”为由永久封停。
而据大多数用户反映,大多数用户都是一本正经的遵章完成阅读任务,根本不存在什么“违规”“作弊”,这种莫名其妙的“霸王硬扣”,分明是在给新闻行业“抹黑”嘛。更搞笑的是,“趣头条”提出的恢复账号的交换条件:选择账户收益清零,冻结徒弟账号,即可做交换,方可恢复。
这不是霸王条款是什么?虽然是难以想象,但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趣头条可以通过封杀提现用户的手段,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趣头条和用户,本来就是“跷跷板”关系,你得到的钱越多,我的成本就越高,而时间越久,用户的欲望就会持续膨胀,成本代价也将水涨船高。如此看来,趣头条,就是想要一个腾挪的空间,一方面用“反作弊”控制提现比率,节制用户收益与欲望,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少部分人赚钱,尝到甜头,继续为他们“卖命”。
而在这个充满遐想、“暗箱操作”的灰色空间,远远不止“赖账”这么简单,还有更高级的操作——作者抄袭。这个抄袭与一般的搬运工不同,他们虽然也搬运,但搬运的不是内容,而是原创版权,而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趣头条”的内部员工。
网友“深情浅唱”控诉:2017年12月16号在趣头条发表的文章《深情浅唱:我把女儿送给哥哥养,多年后女儿对我最好我却伤心欲绝》发表失败,被驳回。第二天竟发现有大量一模一样的文章已经上线,并标了原创。
针对质疑,趣头条客服“强词夺理”——“他是原创号,他发的文章都是原创”、“你的原创截图只能证明在今日头条发文比他早,在趣头条,他是第一个发的呀”。据知情人透露,趣头条是无条件保护大V的,即便是抄袭。而有不少大V,说穿了,其实就是“内部人员”的小马甲。甚至,还有一些用“山寨Logo和头像”假冒新华社、北京晨报、中国网等一线媒体的账号。
9月15日,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徐凯律师发布《趣头条,送你200颗子弹》一文,称从今年4月起,就发现趣头条冒用《财经》杂志名义在其平台上注册账号,并搬运数百篇文章。而之前已有10起相关侵权案件在朝阳法院立案,该律师称,接下来一周还有至少200件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案子等待起诉。
让阅读更有价值,这是“趣头条”的Slogan。用小脑想一想,靠着“撒币崛起”的趣头条,阅读的含金量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趣头条的逻辑里,用户是靠阅读赚钱的,内容看过就行,看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