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年轻力壮”也要防猝死 不明原因晕厥是警报

发布时间:2021-06-21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年轻力壮”也要防猝死 不明原因晕厥是警报

公司经营蒸蒸日上、股价连续涨停,自己意气风发登上胡润富豪榜……正是人生的高峰,命运捉弄,11月10日,江门身家30亿的金莱特董事长田畴却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年仅43岁。
青壮年成功人士因病突然猝死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他们大多与同一种疾病有关,那就是被称为“心血管病的第一杀手”的心脏性猝死。
记者从上周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主办的“‘关爱心脏,预防猝死’——猝死预防知识巡讲走遍广东”项目启动会上了解到,我国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心脏性猝死是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它发病前没有明显征兆,起病突然,救治存活率极低,死亡率极高。发病后如不能得到救治,时间每流逝1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7%~10%,10分钟以后,存活率基本0了。所以,高危人群尤其要重视心脏性猝死。
不明原因晕厥是警报
我国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在广州,一份针对广州市越秀区149222名居民的大型监测显示,在各种原因死亡共计821例中,8.5%死于心脏性猝死”。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引述这组数据时感叹,8.5%是一个很高的比率。
我们来看全国的数据,2015年8月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心肌梗死患者约250万,心力衰竭约450万,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抢救存活率只有约1%
“猝死”,顾名思义,死亡来得突然,原本正在睡眠中、休息中或运动或活动中,突然就没有了心跳、呼吸及意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没了”,家属们常有如此感叹。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往往处在剧烈运动或活动中、精神压力、情绪急躁、暴饮暴食、过度劳累、过冷过热等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等等症状表现。
“心血管病的第一杀手”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心脏性猝死不仅让人措手不及,且存活率非常低。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人员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1分钟心肺复苏的成功机会是88%,8分钟是15%,9分钟只有6%,超过10分钟就基本没机会了。目前,我国的心脏性猝死9成左右发生在医院外,“但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公共场所急救设备不足,能够抢救被救活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当然,王景峰教授也谈到,即便在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高的欧洲一些国家,抢救存活率也不过5%左右,这意味着,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比救治更重要、更有意义。
心脏性猝死中70%是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虽凶险,但多数病因已很明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4万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中间,88%由心律失常导致,仅少部分(大约20%)是由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大部分是由快速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心脏性猝死患者约一半以上有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疾病与心力衰竭,比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冠心病患者尤其应当高度警惕心脏性猝死。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冠心病的高发阶段,因此,由此所造成的猝死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心肌梗死是人们所熟知的冠心病的一种类型,而伴有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性心肌梗死会致人突然死亡,而曾经有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就属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可高达50%。
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平珍教授谈到,不仅上述有心脏病史的猝死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家庭成员中有过心脏骤停者,也是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建议主动前往医院做相关医学检查,向医生寻求帮助,防止悲剧的发生。而烟酒、肥胖、心理压力等皆为诱发心脏猝死的因素,需要极力避免。
猝死可发生在男女老幼任何年龄段
心脏猝死的悲剧近年来常常发生,受害者包括演艺界名人、成功的商界精英和年轻的知识分子等。这类人往往没有自觉症状。王景峰教授提醒,“看似健康人群,也有猝死的风险。”大家不要想当然认为心脏病猝死只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男女老幼,任何人群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通过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连续、准确的进行心脏监测,及时捕捉到心脏猝死的潜在风险,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就医时间。
王景峰教授借此进一步谈到:“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公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鉴于此,普及公众教育、加强诊断预防、推广先进疗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更好地提升公众对于心脏性猝死危害的认识,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分会发起的“关爱心脏,预防猝死”猝死预防知识巡讲走遍广东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心律失常的自我防治意识,减少心脏猝死发生。据王景峰教授介绍,计划在广东省内辖19个地级市及2个副省级市,由分会委员负责对公众进行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教育。
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治疗可预防
根据现代医学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可将防治人群分为猝死的高、中、低危三个亚组。对于猝死高危者,可通过植入体内的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猝死高危患者包括猝死生还者,这些患者已发生过心脏性猝死,因及时抢救而幸免罹难,其一年内再发猝死高达47%,ICD常用于这组人群猝死的二级预防。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8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挽救病人的生命。
因此,已有充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ICD能降低高危者的死亡率。另一部分的猝死高危患者是指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其猝死发生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10倍,ICD对这组人可行猝死的一级预防。资料表明,ICD在一级预防中能使患者猝死的危险性降低28%。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心脏性猝死的相对风险降低67%。因此,ICD在猝死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都有肯定价值。
中国的ICD应用情况不尽人意,美国每年心脏性猝死45万人,其ICD的年植入量高达20万台,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为54万人,但每年新植入的ICD仅2000台左右。
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不光是经济上的,更因为认知度低,植入医师队伍不足,以及医保覆盖程度低等。其实,多项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尽早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等。
■健康加油站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多方面,包括:以前有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以前有过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前发生过心肌梗死,冠心病,有心脏骤停的家族史,任何原因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肥厚,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长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以及Brugada综合征等。
原因不明的晕厥,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警告信号,尤其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总的说来,单个危险因素若与其它危险因素相结合,发生猝死的几率会更高。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通讯员 王海芳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