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通过不同的“妈妈群”,黄女士认识了越来越多和她同样在经历带娃烦恼的母亲们,他们在线上线下相互倾诉和交流,尽管多数时候只是简单的寒暄,但在带娃最难熬的那段日子里,黄女士有了排解和释放的通道。
心理医生建议
适应和理解角色的转换很重要
黄女士和丈夫在面对婚后产后的一系列心理压力和矛盾的解决方案无疑是成功的,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的新晋夫妻和爸妈,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如何面对?记者特别咨询了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医疗组长耿婷。
耿婷表示,产后妈妈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通常有生活、心理和社会三种医疗模式去应对:“妈妈刚生完孩子后,雌孕激素会快速撤退,就失去了对情绪的保护功能,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在这段时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和其他的心理问题。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妈妈的丈夫、家人,应该去知道和理解这样的现象。”耿婷认为,认识到这个女性的生理特点并尝试去尊重和理解对缓解和化解围产期妈妈情绪特别重要,“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生理原因,需要得到社会的更多重视。”
和黄女士类似的是,在接受过耿婷的指导和治疗的年轻妈妈中,也有一些妈妈在孩子半岁到一岁期间感觉难以适应母亲这个角色:“一般人几乎不可能突然适应母亲这个新角色,都没有太多的准备,作息规律也被改变,甚至一些职场妈妈因为暂停了工作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产生了质疑。”因为新生命的降生和母亲这个角色的加成,不少女性在刚成为母亲后无法快速适应在育儿、生活、家庭和工作中的关系,这也都是容易发生在年轻妈妈身上的心理健康隐患。
而对于正在受此困扰的年轻妈妈以及他们的亲友,耿婷认为家庭成员以及全社会都应该做出合理的应对:“对于妈妈自己而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成为和做好母亲需要时间去适应,并主动去进行渐进式的适应。”如果有条件的话,新晋妈妈可以和黄女士一样,尝试去寻找和加入“妈妈群”这样的圈子,相互倾诉烦恼,交流各自解决心理压力的经验。“同时作为妈妈的家人,也应该去理解‘妈妈’这个词背后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这样才能在出现矛盾时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耿婷还提醒广大宝爸宝妈:如果在产前产后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和矛盾,可以主动咨询妇幼保健和心理卫生机构,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延伸阅读》》
本次线下沙龙筹备小组的负责人牟亚丽告诉记者,该小组11位成员分别来自教育、医疗、文娱、出行、电子商务、媒体等各行业,他们跨界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小组成员前期通过调研深度采访了100多对两岁左右的宝宝的爸妈们,整理出了两万字的文稿,总结出了一些当下大众困惑的夫妻关系处理建议。今后该小组将通过推出文化产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宝爸宝妈“抱团取暖”提供交流空间,共同探讨和解决困扰他们的更多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