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方序 鲁青)坐儿科一天门诊就像是一个人奋力划着8人座的独木舟,总有三头六臂还不够。
25日,坐了一天门诊的浙医二院儿科郑朝光副主任医师说道,“流感肆虐,合胞病毒导致的小毛支已经令小朋友们痛苦不堪。今天又突然来了一波轮状和诺如,这些病毒起病时都会频繁呕吐。”
数据不留情地显示,近来儿科门诊比平日增加一倍。幼儿园、学校里大片孩子被病毒袭中。“勤洗手、戴口罩、开窗通风,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孩子发热,全家揪心。
郑朝光医师整理了一份孩子的“退热经”。
关于宝宝发热你做对了吗?
发热是每个人在儿童期都会有经历,但是发热的原因却是各不相同。在我们浙二滨江院区和解放路院区儿科门诊,因为发热来的就占了就诊量的大约一半以上。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发热有着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其中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为甚,这往往会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当有些家长当孩子发热时一日三四次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当为了快速退热,给孩子输液,甚至不合理或者过多的药物应用,当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严重后果而发生的时候。
这种“发热恐惧症”怎么破?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发热?
自然界中只要鸟类和哺乳动物是属于恒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可以使得动物在一个环境很冷的情况下,保持活力。人类的体温也是恒定的,但是体温恒定并非是体温固定的意思。人的体温也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温度,进食,运动,睡眠,穿着衣物的多少而在一定范围的波动。所以,并非所有的体温异常都是生病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人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散热或产热调控体温。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等,散热减少,体温上升。所以,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菌的生理抵抗机制,发热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发热有很多原因,对待发热,重要的是寻找原因,而不是单纯退热。
那么医生是怎么认定宝宝是发烧的呢?
有一种发烧是妈妈觉得我发烧了。在儿科门诊和急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焦急的宝妈,体温都没测量过,只是自己摸着宝宝的额头感觉“烫”就带着宝宝来看诊。
那么医生怎么认为宝宝是真的发烧了呢?一般我们认为体温升高超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同时体温升高是否会被判为“异常”还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测量的部位。
通常认为:
口腔体温范围36.7℃—37.7℃之间
腋窝温度范围36.0℃—37.4℃之间
直肠温度范围36.9℃—37.9℃之间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式:
体温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分为肛温,腋温,口温,耳温,额温等等。而测量体温的工具常用的有水银体温计,红外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因为相关文献报告指出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而虽然红外线体温计测得耳温与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得肛温的差值不大(0.2℃) ,但差值范围达 1.8℃,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所以目前比较常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耳温。
儿科医生对发热的关注点:
对于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而言,体温变化和趋势远比单个时点测得的实际值更加重要,精准的体温测量既没必要也不切实际,因测量工具和(或)测量部位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也不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意义。更关注趋势而不是一个点的体温。
几个关于宝宝发热的认识误区:
体温越高就是提示疾病越严重?
根据我们的从医经历,发现宝宝高热时宝妈们的焦虑程度往往明显大于宝宝发低热。就像我之前讲过的那样,发热时人体内各种免疫功能(即人体抵抗力)指标都优于体温正常时。这是机体紧急动员全身各种抵抗力量,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调整机体生理平衡。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要明白体温不是越高病情越重,发热高低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