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餐第一天,杨贞贞就发现了问题,“现在天气还比较冷,食堂早早准备好的饭菜送到孩子们口里的时候,感觉不是特别热乎。”她将意见反馈到学校和食堂之后,工作人员紧急调整了食品加工流程,将饭菜准备时间后延。第二天,饭菜就比前一天热乎多了。杨贞贞对学校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另外,她发现,新学期刚换的“川味儿”厨师,做菜比较入味。作为家长,杨贞贞担心孩子们上课时间紧张,没时间喝水,吃多了容易上火。她将这一意见反馈后,饭菜也开始变得清淡了。
杨贞贞并不是一位全职的家庭主妇。但是,每天中午到学校参与陪餐,她也并没觉得是个负担。杨贞贞大概算了一下,孩子们吃饭时间用不上半小时,前前后后算起来也就一个多小时,跟自己去外边吃个午饭花的时间差不多。对于邀请每位家长参与5天陪餐,学校也有自己的考虑。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学校副校长赵芳介绍,只陪一天,偶然因素太多,连续吃上5天,才能让家长真正了解食堂的日常伙食,及时发现问题。据介绍,目前邀请家长共同陪餐还在试行过程中,未来将视情况对家长的参与机制进行调整。
陪餐一周,杨贞贞对学校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前孩子回家,我们也会关心在学校吃得好不好,但是往往一两句‘好吃’或者‘不好吃’就过去了。家长要么就不当回事儿,要么一听‘不好吃’就开始对学校有意见。”现在学校给了家长亲自尝试和参与的机会,她开始意识到“不好吃”背后可能有“众口难调”的挑战,当然也有可能有改善的空间。“孩子越来越大,说实话在家里与他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这种让我们走进学校、了解孩子的机会越多越好。”
记者了解到,与新桥路中学一样,本市不少中小学都在食堂管理中引入了家长力量。景泰小学专门组建了膳食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的成员除了学校相关负责人之外,还包括每班推选出的一位家长。家长成员对本班学生、家长反映出的用餐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上学期,有家长在膳食委员会的微信群中反映,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换牙期,苹果吃起来有点儿硬。学校便及时进行了调整,将一、二年级的水果配餐换成了香蕉。此外,膳食委员会还担任着“答疑解惑”的任务,比如,近期有家长反映“怎么天天吃牛肉?我们家孩子不爱吃牛肉”,膳食委员会也第一时间给出了解释和答复。
校长说:
“陪餐不是为了单个菜品的调整”
北京市第五中学陪餐制已经实行了一年多:每天一名行政干部与学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餐。其实,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学校所有老师都在进行陪餐,因为学校教职工餐厅的饭菜与学生食堂的饭菜是一锅出的,除极个别菜品之外,菜品种类一模一样。在学生餐厅出现人多的情况时,值班人员还会直接安排学生到教师餐厅用餐。
在学校副校长姚晖看来,陪餐制的实行不仅仅是为了进行单个菜品的调整,“不是今天这菜咸了,明天我们就少搁点儿盐,而是帮助他们在食堂管理上进行改善。”比如,有学生反映,早餐后半程牛奶不热了。学校就对症下药,在食堂为牛奶增加了加热装置。
广渠门中学行政副校长高昂对此表示认同,陪餐要注重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比如,在陪餐中发现,本来学校每顿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荤、一素加上半荤半素三个菜品。但是,每次素菜都要剩一大半。在对花样和款式上进行创新之后,素菜的受欢迎程度也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确实爱吃菜的少,大多爱吃肉、爱吃鸡腿。但为了营养均衡,肯定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他们的口味。”为此,学校一方面加大了半荤半素菜品的供给,翻新蔬菜与肉类的搭配样式;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膳食教育的力度,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膳食知识,自觉地践行营养均衡。
本报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