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 张素)2019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罕见病关爱行动”,从人道救助、医师培训、平台搭建等方面进一步系统地推动罕见病诊疗和救助工作。截至2021年7月,这项行动累计救助700余名罕见病患者,培训医师百余名,患者教育及科普受益人次达4万余人次。
记者24日从中国红基会获悉上述数据,并了解到,由中国红基会发起、武田中国支持的“罕见病健康中国行”项目已正式启动。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说,这个项目旨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探索罕见病诊疗体系建设和多层次医疗保障格局,缩短罕见病患者就诊路径,推动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落地,助力满足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诊疗需求,改善其生活质量。
郭长江介绍,中国红基会自2014年开始对小胖威利综合征、马凡综合征、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克罗恩病等罕见病患者开展救助。
在“罕见病健康中国行”项目启动同时,全国罕见病学术团体主委联席会议秘书长王琳、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支玉香等专家对病例进行解读。
来自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慈善组织、卫生经济、药物经济、罕见病领域及神经、过敏、耳鼻喉、儿科等相关临床专家,组成了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们表示,由于罕见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在具体临床诊疗实践中,探索实现多学科融合、学科合作等尤为重要。
专家还建议,在强化临床医师培训的同时,要通过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畅通患者转诊路径,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专家们指出,建立罕见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减轻患者负担、推动患者疾病治疗的重点工作。专家还呼吁,整合运用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慈善、企业责任等有效资源,建立“负担可控、责任共担”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9月23日,“罕见病健康中国行——第一届罕见病医师培训”举行,首期培训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疾病为主题。后续,该项目要邀请专家对变态反应、皮肤、耳鼻喉、消化、急诊等科室的临床医生进行培训,计划在未来5年逐步扩展到30个省(区、市)。(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