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结直肠癌患者确诊 超八成已是中晚期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共同发起的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显示,64%的受访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而83%的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专家呼吁,要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认知,增强早筛意识,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早期筛查缺乏认知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人数位列恶性肿瘤第三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38.8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约为18.7万人。

 

  “调查发现,得病前,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知识;97%的患者未做过肠镜筛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肠镜筛查的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肠镜筛查。”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会长史安利指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低,很多出现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查,一检查就是中晚期。

 

  数据显示,85.8%的被调查患者首次就诊原因是发现便血、严重腹泻或腹痛等疑似症状,7.3%的患者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异常,仅6.9%的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疑似症状。这也导致大部分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

 

  “调查结果显示,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指出,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较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很大挑战。

 

  “要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认知,增强早筛意识,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史安利强调。

 

  提升精准治疗理念

 

  目前结直肠癌诊治强调“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能为约一半的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机会。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50%的RAS基因状态为野生型,对于这部分患者一方面本身可能具有比较良好的预后,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抗)进行治疗,从而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2018年发布的《结直肠癌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中,推荐对临床确诊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RAS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直肠癌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因此,患者一经确诊,需要明确基因状态,避免延误治疗。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患者的RAS检测率仅为19.1%。相比两项国外研究显示,意大利的检测率为35.1%,美国的检测率为41%,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基因检测率明显偏低。所以不管是从医生还是患者角度,基因检测意识都需要提高。

 

  靶向药的应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精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情况。从此次调查看,结直肠癌患者靶向药使用率仅37.3%,其中一线治疗时EGFR药物的使用率仅占靶向药物使用的36.1%。

 

  “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理念亟需进一步提高。”沈琳教授强调,“我们知道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越到后线治疗效果越差,而42.6%的患者反馈诊疗过程中医生没有推荐使用靶向药物。如果在早期选对治疗方式及药物,就会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升生活质量,不一定需要二线及后线治疗。”

 

  优化诊疗模式

 

  “从整体医疗花费看,确诊时中晚期患者比例高,国家的医保负担也会增加。这点需要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表示。

 

  结果分析表明,随着结直肠癌病情发展,如首次就诊、首次确诊、首次治疗、二次治疗、复发转移后治疗等,选择到省会城市医院和省会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李玲说:“由于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大部分患者都有多次转诊的经历,由此产生的额外医疗花费也会给国家医保资金造成压力。”

 

  报告显示,被访问患者中,44.1%的人有城镇职工保险,36.3%的人为新农合医保,18.8%的人为城镇居民医保,6.9%的人为大病医保,5.8%的人为商业保险,商业保险覆盖率低。通过提高商业保险覆盖率,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或许可以有效填补医保不能涉及的部分。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