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占据可穿戴设备榜首的Fitbit市场份额仍然在持续下滑。在本季度Fitbit的出货量为290万台,同比增长35.7%。尽管Fitbit的增长速度不慢,但只能说其他竞争对手跑得更快,使得它已经被三星超越,只能排名第五。
医疗应用成为了Fitbit于7月底公布的Q2财报中的亮点。财报显示Fitbit在Q2实现销售收入与3.136亿美元,亏损6850万美元,算是止住了下滑的趋势。这其中,医疗解决方案部分贡献颇多,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增加16%。Fitbit预测医疗解决方案部分全年可能实现1亿美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如果这个目标达成,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分支部门将在销售收入上占据Fitbit至少三成以上的份额。
Fitbit的持续下滑当然有自身产品的原因,但排名前四的厂商均为具有生态构建能力的智能手机巨头这一现实也说明,类似Fitbit和Jawbone这样不具备全产业链生态,单纯依靠可穿戴设备的品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很大的竞争和挑战。
Fitbit显然早就意识到这些不利,试图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来改善这种不足。2017年,Fitbit与Solera Health公司开展了健康合作计划,参与该计划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整个项目中使用Fitbit获得的积分进行兑换。这个计划可以促使这些患者增加活动时间,提升减肥效果。2018年,Fitbit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中——这一计划允许用户在健康活动步骤、活动时长和睡眠方面获得积分,从而兑换为阿迪达斯、Blue Apron和Deezer等合作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此外,早在2017年9月,Fitbit就成功跻身FDA针对数字健康产品新推出的预认证试点项目。2018年第一季度,Fitbit收购了健康管理协作平台Twine Health,此后不久便推出了包含健康指导和虚拟护理的Fitbit Care服务。这项服务通过与健康教练合作,通过电话和面对面会议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以及糖尿病、抑郁症和COPD等慢病的管理。
Fitbit还与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推出了All of Us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收集100万美国人的健康数据,加速并改善对精准医疗的研究。
通过这些举措,Fitbit希望未来不单有可穿戴设备硬件,更要打通软件和服务环节,贯穿医疗健康体系,形成可持续的、情景式的收入模式。
九大应用场景,可穿戴设备为医疗赋能
究竟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想象空间呢?我们认为在下列九大应用场景中可穿戴设备都可以直接为其赋能:运动监测、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明确诊断、持续监测、辅助诊疗、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和慢病管理。接下来我们分别加以阐述。
运动监测:从前面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运动监测是可穿戴设备最先为人青睐的卖点之一。Fitbit和Jawbone正是依靠这一功能迅速成长起来。
运动监测功能实现简单,所需的三轴陀螺仪、加速感应器、距离心率传感器等传感器已经非常成熟,几乎所有腕戴式可穿戴设备都具备运动监测功能。这项技术并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几乎已经成为了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标配。
疾病预防:可穿戴设备所采用的成熟微型传感器技术及信息处理存储技术可对用户的各类信息进行准确、精准的采集。在此基础上,通过监测某一种或几种生理信号,并对此进行分析,依此做出预测判断从而预防某类特定疾病便成为了可能。除了常见的对心电、血压及温度等体征的观察,最新的技术也可以利用汗液进行检测。另外,可穿戴智能眼镜也能对视网膜进行监测从而预防诸如糖尿病等疾病。
早期干预:在疾病预防的基础上,加入远程联网的功能,通过将监测到的关键生命体征上传到云端,并由专业医疗人员对数据分析可以对用户身体健康的多方面信息有所了解。在紧急情况下,通知专业医疗人员早期参与,可以将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发挥最大作用。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采用可穿戴设备为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院外身体监测服务。用户甚至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直接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沟通联系。这一功能需要比较精准的数据采集,目前,基于ECG的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常见的方式。
明确诊断:有的时候,一时的检查并不能对病症得出明确的诊断,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检查和观测。在以往,这只能通过住院检查的方式来实现。即便如此,受限于条件,监测结果也未必持续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