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1日),国家卫建委出台《关于印发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在第一分区正式展开。至9月10日,全国总计31个省市32个分区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陆续完成开展评估的数据填报工作。
在《通知》发布之后,动脉网陆续和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了沟通,试图了解这次政策导向会对产业带来哪些影响,而企业又会有哪些解决方案来满足智慧医院的搭建?
《通知》表示:卫健委决定在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2019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工作,并对智慧医院的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做出明确的要求。
六个等级决定医院智慧化程度在本次分级中,卫健委将根据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总计六个等级。
按照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应涵盖的基本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环境,整体体系共确定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而在《通知》,文件对每一个评级项目的每一个等级都进行了相信的表述。
那么政策已至,信息化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以及信息化主任如何看待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推进?企业方、医院方又该如何应对?动脉网采访到了数家企业,尝试挖掘政策背后的动向。
智慧医院的本质在于便民
《联结未来》曾描述了这样的画面:午夜时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挂号收费处早已排起长队,有的家属带上圆凳和充电宝,做好了通宵奋战的准备。
“一些医生稀缺科室的队伍可能从半夜12点便开始,没那么稀缺的科室,可能早晨6点才开始排队。我们每天的门诊量在3000-5000,他们得很早就来。”一位医生向记者还原过去门诊大厅的情形。
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通过AI导诊,患者可以1秒匹配医生,实现线上分诊挂号,杜绝了患者排长龙的焦虑。
这是智慧医院建设中的成果之一,国内企业如腾讯、华为、唯医骨科、联空医加、左手医生、健海科技等早已布局智慧医院。除了上述的诊前服务的智慧化,诊中和诊后乃至医患教育均有相应解决方案。
左手医生是涉及智慧医院评级项目较多的企业,在此次《通知》涉及的17个项目中,左手医生的产品可适用于9个评选项目5级评选,覆盖范围超过50%的评级项目。从某种程度来看,政策导向与企业推动是互补的。
然而,本次评级项目与互联互通等评价不同,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完全覆盖17项服务,这与评选的细则不无关系。事实上,本次评级将不仅局限于考核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还将考核医院的科技水平,如“诊后服务”中的“患者管理”5级评价标准要求医院能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康复计划。考核的关键已经超出了医院的自建能力,而是需要医院结合人工智能、信息化企业来共同完成项目评估。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实现或实现难度较低的5级项目,如“诊后服务”中的“家庭服务”,要求医院可依据患者病情、住址等内容,向患者推荐家庭医师团队;“诊中服务”中的“患者便利保障服务”要求医院能支持管理部门根据患者诊疗情况,结合营养师所下膳食医嘱自动向患者推荐适宜餐食。在现有的NLP技术之下,这两点已经较为容易实现,这里更多体现的,是医院对与患者离院后的关怀。
过去医院专注于院内信息化的建设,即注重医院自身的便利性,通过提升行政效率、信息传输效率,间接推动患者的就医体验,而本次政策则直指患者体验。卓健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文件最突出的一点,是强调医院对患者的服务,强调患者的医疗服务‘获得感’。过去总是欢庆医改的巨大成就,但太抽象,只有让老百姓切身体验到改变,才是真正的‘获得感’”。
“整体来说,“智慧医院”包括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针对这三方面的底层制度建设,将会为一体化诊疗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结合病种特点的专科化智慧医疗体系,必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大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唯医骨科首席医疗官赵辉表示。
智慧医院在未来应该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