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北京朝阳医院联合周边10家二三级医院,成立北京市第一家以“分级诊疗”为目标的医联体。如今,6年多过去了,作为本市分级诊疗最早的践行者,北京朝阳医院在医改的道路上仍旧走在全国前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医联体成立以来,朝阳医院实现下转住院患者14086人次,上转住院患者1693人次,成功破解了大医院“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双向转诊制度痛点。
拍片在社区,诊断在大医院
5月14日上午7时56分,在朝阳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值班医生左龙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前的X光片。“从影像上看,这位患者右肺上有多发性肺纹理模糊影和高密度影,结合患者目前咳嗽、咳痰及发热症状,考虑右肺部有炎症……”8时21分,这个影像报告的结果已经返回到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午不到两小时,左医生已经看了30多张来自社区医院的片子。
长期以来,放射诊断医生不足的现象一直困扰社区医院。为此,北京朝阳医院成立了远程医学诊断中心,在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形成了信息技术互联互通。也就是说,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里,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社区医院,可将所有影像检查图像上传区域PACS平台,由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医生进行诊断,真正实现“拍片在社区,诊断在大医院”,避免了患者为某一项检查来回奔波。社区医院如果对影像结果有疑问,可以通过电话跟朝阳医院的医生直接沟通。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也加强了大医院专科医生和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交流。”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张金保说。
记者了解到,在朝阳医院医联体内,社区医院因设备或技术所限不能进行的检查、化验(如MR、CT、病理和一些特殊化验等),均可直接在成员单位开单,安排患者优先到朝阳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再传回社区医院。
双向转诊渠道无缝衔接
朝阳医院心脏内科主任池洪杰,同时还是高血压慢病管理团队的一员。她每两周都要到呼家楼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一次诊。
每当社区医生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病症,社区医院通常会把患者约到大医院专家出诊的当日来就诊。
“临床上有一些高血压患者,用了很多降压药,但是血压却一直控制不好、波动很大,这种情况社区医生处理起来,往往会有一定困难。”池洪杰说,如果社区医生判断患者需要上转到朝阳医院,就会跟我们慢病团队的专科医生直接沟通,联系预留床位。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患者自己再到朝阳医院联系挂号、住院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还可以方便地下转回社区。
“在上下转诊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在两边医院的就诊记录、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等,双方都可以实现共享。医生对患者病情变化会了解的更多,诊断也会更精准。”池洪杰说。
截至目前,朝阳医院已遴选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五种慢病十位专科专家,在联盟内建立了“慢病管理团队”。
平日里,大医院的专科医师与社区医院全科医师之间建立了培训、讲课、远程、微信等多种沟通模式,传授各种诊疗技巧,还指导社区医生帮助患者合理用药,有效识别需要上转的患者;朝阳医院还推选专家担任 “责任主任”,具体负责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协调工作,参与社区医院行政管理……6年来,有29位副高以上专家每年到基层诊疗患者85000余人次,举办培训66次惠及社区医生5310人次,逐步实现“慢病先行、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三级共管”的分级诊疗体系。
“综合病区”解决住院难
统计显示,自医联体成立以来,朝阳医院实现下转住院患者14086人次,上转住院患者1693人次。
记者在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正碰上一位91岁老太太出院。老人的女儿许女士介绍,老太太是老慢支加咳喘,有一天夜里突然就发烧,到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后,发现老人是肺部感染。“当晚医生很快就把老太太收住院了,病区的主任医师和护士长全是朝阳医院的医护人员。这要是在大医院里,得等多久才能住院都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