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说过:“我死了腾讯不会死,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如今的互联网竞争格局已经很久以前的2B, 2C转为了2VC,进而又从2VC变成了2AT。转变使得互联网企业越来越脱离商业的本质,创始人的梦想也越来越苍白无力。刚刚上市的趣头条和拼多多一样,也只是腾讯的又一个儿子,是从无数孩子中有幸被腾讯选中成为对抗“今日头条”棋子的幸运儿。
趣头条的内容针对的是三四线城市的广大人群,但对于它的成功更为关键的是它的获客方式。在趣头条中,邀请好友可以获得奖金并且能快速提现。邀请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都是基于腾讯的社交应用的,包括微信邀请、QQ邀请、朋友圈邀请、微信群邀请等。
对于这种能导致社交裂变,快速获客的“诱导分享”,由于它对社交平台内容的伤害通常会遭到平台方的封杀。但趣头条与拼多多一样,都是腾讯的儿子。腾讯对于他们的越界行为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趣头条对用户在平台上的一切关键行为都“明码标价”。这本来是许多内容平台增加用户活跃度的常规手段,但不同的是,在趣头条上通过新手奖励、阅读咨询、发表优质评论等方式赚来的金币,可以折现。
更具争议性的是趣头条的“收徒模式”。通过老用户邀请,注册趣头条的新用户自动成为老用户的徒弟。“徒弟”在平台上的分享、阅读、评论等行为除了能给自己挣得金币外,还能让师傅也收获“进贡”金币。而徒弟再收徒后,徒孙对徒弟的进贡也能使隔代的“师祖”收获金币。拉人头发展下线并从下线身上获得收益,趣头条的模式甚至被某些人解读为“传销”。
拼多多是黄峥游戏团队孵化的项目,而趣头条的团队也来自曾经的中国第一游戏公司盛大。“拼团”与“收徒”这两种获客游戏或许在短期可以令沉溺于网络海量信息的用户精神为之一振。但是任何游戏都有生命周期,PDD和QTT能否在用户们玩腻之前提供充分传递价值的购物与阅读体验是最大的挑战。
能够使得趣头条的人员发展链条快速延伸的只有已经搭建好的成熟社会关系链条。微信作为第一社交平台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在趣头条发布的时候,腾讯已经被以“算法分发”为核心卖点的头条系的今日头条、抖音等内容平台搞得焦头烂额,而尝试“算法分发+网赚”的趣头条成为了腾讯急于抓住的稻草。
趣头条与拼多多虽然借助微信的流量得以爆发,但是腾讯对待“干儿子”的态度是希望他们积累一定资源之后能够独立。拼多多正走在脱离微信的路上,目前已有一半的成交量通过APP完成。趣头条在未来势必也要减少对微信朋友圈传播的依赖。
不过,趣头条和拼多多为了避开主流市场而剑走偏锋,在网络监管日益加强的今天必然面对逼近的增长天花板。淘宝在假货门之后成了今天的模样,内容格调同样不高的今日头条已经在监管的重压下进行了整改。如果说独立之后的趣头条与拼多多成为了“今日头条第二”与“又一个淘宝”,那么挑战巨头失败后也只能永远活在父辈的阴影下,失去了成为一方诸侯的机会。
趣头条企图挑战的今日头条曾与腾讯打了一场“头腾大战”。今日头条几乎与除阿里以外的一众大小巨头都打过仗:和百度对簿公堂,逼迫前股东微博退出,和各大新闻网站的版权纠纷……这个取代腾讯成为新一代“全民公敌”的头条注定是互联网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日头条能够在崛起时不被巨头注意,得益于它不起眼的外表。看起来像一个新闻客户端的今日头条,被人们拿来和新浪、搜狐作比较。门户网站已衰落是个不争的事实。投资人和巨头们都不指望一款新闻客户端能在移动互联网中掀起什么波澜。更何况头条连一个可以对标的美国前辈都没有,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伪需求。
今日头条的崛起反映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与美国的差异。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口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良好的大城市中,这样的环境让沉迷手机的“低头族”如鱼得水,所以中国包括社交、游戏在内的许多应用都严重依赖手机。与中国城市分布结构相似的日本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上就极为相似。两国的手游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游戏平台。而美国的人口分布比起中国来就平均的多。几个中心城市的人口不是很多,大量人口分布在城市郊区。这些地区的网络基站密度低,支持不了流畅的互联网体验。虽然美国的大众应用比如Facebook,也都完成了向移动端的迁徙,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消费人群能够支撑一个主流的独立移动端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