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酷暑的煎熬,人体营养耗损不少,北方立秋之后可“适当”贴秋膘恢复体力。江南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较重。贴秋膘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容易诱发感冒、便秘、发热。不论南北,立秋后要吃些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
农历七月 (8.14~9.12)
节气:处暑 白露
养生关键词:护发 早睡早起
处暑与“七夕”常靠在一起。“七夕”的一些民俗也颇有保健养生的意味。比如妇女洗发。湖南《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就是取侧柏叶祛风湿,散肿毒、抑菌的作用。且处暑后,洗头前要记得按摩头皮,有利于头皮部经络气血的疏通,让人神清气爽。
俗语“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是说,处暑每天洗澡,但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晚上睡觉也要避免寒凉之气侵入,老年人基本上可以把席子撤掉了。此时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可防止收敛太多。白露时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和哮喘等容易复发,容易过敏的少吃海鲜。适宜膳食有莲子百合粥、银杏鸡丁、山药等。
农历八月 (9.13~10.12)
节气:秋分 寒露
养生关键词:暖胃 解乏 安神
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秋分后,橘子大量上市,坐班族不妨在办公桌上或者卧室里放一些橘子皮,适当闻闻可以芳香化湿、醒脾开窍解乏;橘子柔和的色彩还会给人温暖的感觉。寒露后柿子上市,可清热去燥、润肺化痰,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但每天不要超过1个。
农历九月 (10.13~11.11)
节气:霜降 立冬
养生关键词:少吃秋瓜 防五寒
九九重阳后阳气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俗话说“秋瓜坏肚”,这个时候气温凉爽,瓜果性寒吃太多易损胃阳,要少吃或不吃。体质虚弱怕冷的人此时应选温热性水果。
不少老人到了霜降后会腹泻,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生姜、大枣等食材食疗,并注意腰腹部及下肢保暖。
立冬前后,要注意防“五寒”: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农历十月 (11.12~12.10)
节气:小雪 大雪
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 养藏精气
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
大雪节气时寒冷干燥的天气让人体出现不适,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大雪之后更要注意“养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大雪时节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莲藕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
农历十一月 (12.11~2016.1.9)
节气:冬至 小寒
养生关键词:防寒 保暖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把驱寒活血的药搅拌在肉馅里,给冻伤的百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前后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发热,有利于全身保健。
小寒是寒冷期。气虚、阳虚、血虚这三类人群最怕冷。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农历十二月 (1.10~2.7)
节气:大寒 立春
养生关键词:防风寒 护肝
大寒前后,年底应酬多、工作忙,缺乏运动,加上暖气和室外寒冷的轮流考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预防感冒除了加强锻炼,还可以通过食疗增加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