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用一个词形容立秋后天气,一定是“暑湿”。《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总结了秋后暑湿的四大苦——重、阴、黏、下。
重:感觉浑身特别困重疲劳,像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尤其是四肢、关节和头,非常沉重酸疼。
对策:祛湿最重要。多吃绿豆、西瓜、薏米、鸭肉等食物;多按按劳宫穴,可清心火、除湿热。
阴:暑湿重会导致身体的阳气易衰,阴气加重,阴盛则伤阳气,正不压邪,会出现大便稀而不爽快、腹泻、尿少等。
对策:养脾助升阳。秋后祛湿养脾最重要,多喝点滋养脾胃的养生粥,如莲子粥,莲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仁米50克、糯米100克共煮。
黏:湿气大了,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这就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对策:运动微出汗。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
下:暑湿邪气趋下,很多人容易腿肿、脚肿。此外,湿气会加重脾和肾的负担,使得湿气积聚在下肢代谢不出去。
对策:睡前泡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