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朋友圈养生信息多为商业利益驱使 小心陷入误区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时下盛行的互联网及新媒体终端里,医学养生、医疗健身话题为常见。加之各种微信养生公众号和健康管理APP的大范围传播,似是而非的健康管理方法让人无所适从。为此,本报采访清远名医专家,为市民提供更、更准确的健康资讯。

  近日,由微信官方辟谣中心发布的《2015上半年八大谣言》备受关注,“蒸锅水易致癌”“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转基因有毒”等被广泛转发的“健康帖”都被证实为谣言。朋友圈健康养生帖的诱惑力究竟有多大?记者带着疑问上街寻找答案。

朋友圈养生信息多为商业利益驱使 小心陷入误区

  眼下,各种公众号关于健康养生的推送层出不穷,一则健康信息的阅读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

  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1月3日-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多的255个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达50.98%,食品安全37.65%,疾病相关占比为11.69%。

  笔者的随机调查也证实了这些健康帖的火爆程度。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经常看到此类信息,70%的人表示曾经转发过此类信息,那些看似有用的养生小帖能赢得用户青睐。笔者采访时还发现,年龄越大的微信用户更愿意相信并转发此类信息,30岁以上的已婚育女士成为健康养生信息的转发主体。市民陈小姐称:“我父母长辈的朋友圈基本上全是这些信息,我自己不会留意,也会提醒家人鉴别真假。”

  笔者注意到,市民很少主动关注辟谣信息,尽管对帖子的真实性半信半疑,但基本不会主动验证,更不会对谣言进行举报。针对刚出炉的八大谣言,受访者多数表示并不知情。

  在铺天盖地的健康养生帖中,究竟哪些信息更可能是谣言呢?业内人士的一份大数据报告给出了答案。报告称,假借、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等是谣言传播常采用的手段。

  许多谣言都有看似理性、的来源,如“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根据日本学者研究得出”等表述,成功地将谣言包装成为“科学研究”。恐惧诉求也是谣言信息的一大特征,“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再辅以偷梁换柱的图片支撑,随意捏造的数据,耸人听闻的说法引发读者恐慌,人们往往会采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

  据业内人士分析,朋友圈的健康谣言大多出自营销账号之手,其背后多为商业利益驱使。某些营销号片面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有意无意地制造噱头、 编造信息。用户“随手转发”实则是被营销账号所利用,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笔者发现,清远本地多个微信公众号一般在推送消息的同时,会附上一些养生信息,很多时候,养生消息的访问量还要多于头条信息。比如说,某微信公众号“清远X”,笔者发现其头条信息仅有100多访问量,而“食用醋洗头会导致脱发”这条信息访问量多达400多,可实际上,这就是一条“伪养生”信息。

  如何在朋友圈中鉴别谣言,避免成为营销号的帮凶呢?中山大学联合微信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提出两个办法,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此外,用户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据了解,微信的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已经达到30万个,可以覆盖到60%的谣言,用户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辟谣,也可关注“谣言过滤器”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被证伪的健康信息。

  健康帖中提到,西瓜具有利尿、帮助消化的功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由于担心主食热量高,不少女生会尝试“西瓜减肥法”,即一日三餐用西瓜代替主食。

  清远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梁俊兴解答,一斤西瓜的热量仅相当于一小碗饭,在营养成分方面,西瓜缺乏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等成分,不适合长期作为主食;减肥应采取科学实用的方法,注重运动和饮食的平衡。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