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十五年前攻读硕士起就一直在做近视眼的研究。”蓝卫忠说,在其导师、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的领导下,他们团队已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近视眼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
作为活跃在近视研究领域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青年学者,蓝卫忠正试图通过用眼习惯与视觉环境的研究,揭开近视眼的发病之谜,为防控近视眼提供解决方案。这位年近不惑之年的学者,三年前在德国先后取得临床医学以及视觉科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进入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工作,任职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
“该设备能够对佩戴者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角度、环境光照和户外日照时长等5个维度进行精准监测,对近视相关行为监测准确性高达97%。”蓝卫忠向记者演示这个仅重6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种功能。
据其介绍,“云夹”所采集的数据通过蓝牙自动传输到全球云平台上存储,经大数据技术以及医学专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可为医生与家长提供科学防治近视参考。基于此,今年5月,由爱尔眼科旗下的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发起并主导的全球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在美国檀香山启动。该项目使用“云夹”作为关键实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19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对六大洲12个国家的近视眼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视觉行为和视觉环境等因素差异的研究,明确这些因素与人类近视眼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望填补人类近视眼发病机制领域的空白。
灵活的科研体制、稳定的科研投入以及全球化的产业链资源,是“云夹”得以面世的重要原因,也是爱尔眼科吸引像蓝卫忠一样的青年科研人才和权威专家的法宝。“爱尔眼科拥有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的重要资源。”2017年加入爱尔眼科的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视觉科学与眼免疫学教授徐和平表示,在爱尔眼科,一个科研项目可以很方便地发动几十家甚至是百余家医院共同参与,而超过2000万例且每年仍在继续增长的庞大病例库,为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这里无疑是可以结出硕果的科研沃土。”
“爱尔眼科已形成了一个‘科技生态链’的闭环。”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唐仕波教授介绍,近年来集团成立了“两院三所一站一中心”(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爱尔眼科研究所、爱尔眼视光研究所、爱尔眼科角膜病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打通“产”“学”“研”三大领域;并于2016年出资1亿美元设立“爱尔全球科技创新孵化基金”,鼓励眼科人才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中国第一所专门的眼科医学院,2013年成立的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已累计招收研究生200余人,为行业输送中高端眼科专业人才近百名,有效缓解了临床、科研、学术复合型等眼科人才的紧缺现状。目前,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在中国拥有3000多名眼科医生,占据全国眼科医生的10%左右。
为培养更多的眼科专业人才,学院组建了一支由1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和3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并聘请了18位国际知名眼科专家担任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爱尔眼科的国际化发展,还使学院具备了与国际著名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条件,每年选派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名校学习交流和培养。”唐仕波说。
2018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廖凯现已进入爱尔眼科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希望在未来通过我的研究,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爱尔眼科共获批各类项目近200项,集团资助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近5年来,集团共发表学术类文章近700篇,SCI/Medline期刊收录150篇,获得专利17项,参编、主编50余本学术专著。
“爱尔眼科的愿景是‘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因此,我们的科研项目也都是围绕广大患者的眼健康和眼病防治展开的。”唐仕波表示,希望通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中国的眼病治疗方案。(屈慧莹)
控制能量摄入的方法有很多,只要生活中,悉心发现,善于学习,控制能量的摄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不少年轻人在工作忙碌,或者是懒得做饭的时候,都会买一盒泡面将就过去,但是,泡面毕竟是速食食品,经常吃对身体特别不好。
想增肥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光吃甜品,天生瘦的人吃甜品也长不胖,关键是不吸收!
我们经常听胖的人说,哎呀,我喝口凉水都胖,我迎风张嘴就能胖2斤,天天吃素总是长肉,真的什么办法都用了……
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土豆丝更是淀粉大户,主要的营养物质就是糖,而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