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3日电(吴一航 实习生杨静远)收拾好书包,切换好状态,广大中小学生们迎来了新的学年。年级更高,课程更深,孩子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日,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的同学们走进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了一堂有趣又实用的“预备课程”。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上海唯一一个以中医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机构,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成才之路和临床优势在这里得以传承、发展、创新。同学们的学习之路便是从一入馆门的浮雕墙开始,在中医药传承研究室博士蔡珏的带领下,来自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初二(5)班的同学们,对海派中医大家急公好义的美好品质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图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传承研究室博士蔡珏在海派中医文化墙旁为同学们讲述中医历史故事。新华网吴一航 摄
随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走上讲台,以生动的例子结合愉快的互动,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堂有趣又实用的中医药文化大课。如何辨别体质?什么是四气五味?怎样做好四季养生?在深入浅出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回忆日常饮食作息、回答生活小常识等方式,对中医药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身处青春期的孩子们也在课堂上学到了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
学习完理论知识,课程进入实操环节,在文献馆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动手做起了香囊,了解成分,挑选外观,然后装袋、打结、密封,末了再跟身旁的人“炫耀”一下,课堂上满是欢声笑语。
陈思源是这次到场听课的学生之一,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对中医中药更为“亲近”,“我家就住在龙华医院旁边,生病了会去那里看,之前喝过中药,是那种深褐色的‘苦汤’。”陈思源说,这样的课既有趣又实用,当被问到当天最喜欢的环节时,他开心地说是做香囊,“亲手做完很有成就感,回去后我想把香囊送给爸爸妈妈,祝愿他们身体健康”。
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并不只有孩子们,当天的课堂上还坐着几个“大”学生,他们是初二(5)班的学生家长代表。听课时,他们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皱眉思考,听到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时,还会埋头记录。家长代表杨先生表示,自己家里从祖辈开始相信中医,且与中医世家为友,对中医药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家里重视食疗保健,荷叶茶、杂粮粥这些,都是孩子经常吃的。”对于这样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杨先生非常支持,“孩子应该从小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文化,培养自己的兴趣,尤其是像这种有利于自身健康的中医药知识,不仅实用,更是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活动当天,还有一份意外之喜,华育中学初二(5)班的张凯雯同学在母亲徐谨的陪同下,向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捐赠了《徐氏医学丛刊之一——中国生理学补正》一书,此书系文献馆第一批馆员徐相任先生(徐谨的曾祖父)所著,母女俩表示,希望将此书捐赠给文献馆能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图为徐谨(左一)陪同女儿张凯雯(中)向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赠书。新华网吴一航 摄
据悉,上海中小学生与中医药文化近期“接触频繁”。六一儿童节当天,在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开展的中医药校园嘉年华活动中,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便曾组织专家现场授课,收获一众好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主任肖芸透露,中医药文化课程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个性化定制”,即根据学校班级特色以及学生所处年龄段,制定相应课程,做到中医药文化精细化传播,“比如这次我们讲体制辨别时,以林黛玉为例,从体型、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她的体质,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以孙悟空、猪八戒等学生们熟知的故事形象举例,让中医药知识真正走入孩子们心中,被他们了解和接受。”
图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主任肖芸为同学们授课。新华网吴一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