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杨甫德,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京东健康协办,灵北中国支持的“精神健康 人民安康——2020 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活动”于10月10日启动,活动邀请全国精神疾病领域的专家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为网友带来最权威的精神疾病科普知识。
“大约有70%的自杀人群患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障碍,其中有约70%就是抑郁症患者。”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很高,抑郁症的早期教育、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杨甫德教授表示,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和性格。遗传因素决定了抑郁症会不会发病;环境因素,比如生活事件,决定了患者什么时候会发病;性格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将来是否能够保持较好的社会功能。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决定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会恶化还是会好转。
抑郁症不分年龄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为什么抑郁症无孔不入,男女老少都可能会得呢?
“抑郁症的发病确实是全年龄段人群都可能会出现。原来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成年人,20岁左右才会发病。现在我们发现可能6-7岁的孩子也可能患上抑郁症,说明了儿童青少年也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杨甫德教授说。
老年人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大脑结构功能都在退化,全身的机能也在退化,而且老年人应对压力、不规律和意外的能力也在减弱。所以老年人也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在孕产期,孕产妇的内分泌激素会产生剧烈变化,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会反馈导致中枢神经调节情绪的功能出现异常。大约有20%的孕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扩大性自杀”,母亲觉得活着太痛苦了,也不想孩子受罪,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每个职业中可能都有一部分高压力的人,而且确实有的职业人群压力非常大”,杨甫德教授说,“比如急诊科、重症病房的医生,有重大任务在执行的警察、公务员等,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在高压下,就容易出问题。”
有抑郁别硬抗
对于抑郁症来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如果能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进行心理压力疏导,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学会如何处理压力和面对困难,也许就不会发展成抑郁。
杨甫德教授提醒,“如果已经开始出现了精力缺乏、长期疲劳、睡眠不好、情绪振奋不起来、身体莫名不舒服等状态,就说明压力过大了,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化解,而不是硬扛。”
杨甫德教授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每周最好能够坚持三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学会宣泄,如果实在承受不了了,可以找朋友聊天,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也可以去看一部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去吃一顿自己最爱吃的大餐。为自己创造最享受的时刻,来化解此时不好的状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降低预期。很多人之所以压力很大,一定是预期想要达到的目标太高,给自己的责任太重,适当降低预期也能够缓解压力。
杨甫德教授说,“不管压力有多大,都要保证自己吃得下睡得着。我一直跟患者说,只要一日三餐能够正常吃,每晚能够保证6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每天的生活24小时的状态是相对有规律,一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能够自我调整过来。”
治抑郁记牢这三点
“如果只是轻度抑郁症,通过心理调整、减压等方式或许可以好转。但如果确实到了中度以上的抑郁症,一定要尽早接受药物治疗。”杨甫德教授反复强调,对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这几点希望患者和家属一定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