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干细胞中心高维强、李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BRG1基因在结肠炎症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其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作用机制。
据高维强介绍,持续的组织炎症会导致组织修复障碍和肿瘤发生。例如,炎症性肠病(IBD)恶化为结直肠癌(CRC)的概率较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患有IBD,这是一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是由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其中,肠道屏障完整性对于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慢性炎症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维持肠上皮细胞稳态的缺陷会引发慢性炎症,影响组织修复,进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BRG1被证实能够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有二代测序结果发现,具有高发性CRC的结肠炎患者中同样携带一定比例的BRG1突变,然而其在IBD以及CRC中的功能和机制尚未明确。
高维强、李力课题组利用多种转基因小鼠模型,发现BRG1缺失会促使小鼠产生自发性结肠炎,并且表现出肿瘤转化率的增加;而BRG1的过度表达又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肠上皮损伤和随后的肿瘤发生。该研究结果表明,BRG1可能是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的一种自噬检查点,可能成为疾病干预的潜在治疗靶点,从而为IBD与CR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专家同时提醒,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就要警惕罹患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患者一定要及早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记者袁蕙芸 通讯员王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