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NHK消息,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旧疾复发而宣布辞职。早在2007年9月,他也曾因健康问题而宣布过辞职。令安倍两度从首相任上辞职的健康问题是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疾病已经困扰了他大半生。
据悉,安倍晋三自中学时代就经常腹痛,在大学期间确诊是溃疡性结肠炎。本月中旬,65岁的安倍晋三在检查时发现症状加重,经过药物治疗有所改善,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需要持续治疗。为避免个人健康状况影响执政,他决定再次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
折磨了安倍大半生的溃疡性结肠炎,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疾病?病情反复还加重,溃疡性结肠炎难道无法治愈吗?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及治疗预后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陈烨(专家预约)作出了详细的介绍。
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病情反复难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呈连续性,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该病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
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虽然该病高发于西方欧美国家,但亚洲人群的患病率也并不低,数据显示,中国的患病率大约为11.6/10万。发病率和发现率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内镜检查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溃疡性结肠炎最大的特点是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病情反复缠绵,难以治愈。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充分治疗,或在初步治疗缓解后就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越来越困难。首相安倍的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已持续了48年,不仅治疗起来困难重重,而且会增加癌变的风险。
陈烨教授指出,“癌变的发生一般在溃疡性结肠炎全阶层侵袭阶段,病程超过十年是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疾病突然加重或进行性症状加重,疾病类型由左半结肠型转化为全结肠型,或者是同时伴有肠外损伤时,都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前兆,需要加以小心,定期找医生做肠镜检查。”
早诊早治是关键,如何发现早期溃疡性结肠炎?
早发现才能早治疗,确诊疾病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第一步。陈烨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同时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症状与肠炎或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不少患者在疾病初期时容易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她提醒,如果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腹泻,尤其是经常大便稀烂、带有大量黏液或黏液带血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手段主要是依赖肠镜检查,一般到消化科就诊时,医生会先建议患者做大便常规和培养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再通过肠镜检查下的特征性表现,来判断大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是否出现了糜烂或溃疡。”陈烨教授指出。
生活工作皆受影响,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对不少人来说如同灾难,十分“崩溃”,因为它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和影响社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常突然拉肚子,排便时带有黏液脓血。如果大量出血,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乏力,无法参加重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在生活中处处受限。这对于需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或会议的安倍首相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
那么,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如何治疗呢?陈烨教授介绍,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指南和共识意见,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规范的治疗方式,“根据病情的轻、中、重度,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选择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也可以选择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来实现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目的。”
对于部分中重度患者,如果药物治疗不能得到改善,还可以采用大肠全部切除的手术方法,将患者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中解救出来,同时还能减少患大肠癌的风险。但由于大肠的缺失,将由小肠来代替大肠的排便作用,可能也会增加患者每日的排便次数或带来其他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