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头都“科普范儿”,然而不久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据新华社)
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这样的字眼,极容易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混淆。这些所谓的“科普”文章,尤其是这些专家解读、权威解释等如果都是杜撰的,无疑会贻误疾病的诊治,甚至成为伤人乃至害命的“凶器”。
对于这些“伪科普”,其一,受众须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防范。比如,面对朋友圈里的医疗知识,应多从医生那里求证,对于不符合科学的内容,不信不传,更须积极做好辟谣。其二,须强化监管与审核。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应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通过关键词屏蔽、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防范监管“死角”,通过拓宽群众举报渠道,加大对发布者的惩罚力度。其三,要用“真科普”有力还击。“伪科普”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恰恰证明了“真科普”宝贵稀缺。所以,应注重科普宣教和疾病预防,让公众有获取医疗科学知识的“正规渠道”,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
  闭经40载险丧命,竟是因为这个病 
  体重270斤姑娘肚里长了排球大的肿瘤,医生有点犯难 
  13岁女孩长了卵巢畸胎瘤,一查妈妈也得过这个病 
  12岁男孩坚持“吸母乳”,每天3次不给就发火 孩子什 
  染发真的会致癌吗?染发要注意哪些事项 
  Angelababy冲浪秀大好身材 怎么拥有好身材 
  女德班称戴美瞳女生不正经 劣质彩色隐形眼睛有致失 
  家暴不是家务事 女人如何预防和应对家暴 
  从0.79千克到3.3千克:山西“巴掌婴儿”出院 
  严守这10条 能够帮你预防70%的育儿错误 
  娃大喊大叫容易伤“声” 做好“11条”防嗓音疾 
  提升哺乳期妈妈营养健康,重在“均衡” 
  春季小儿养护肝脏正当时 
  研究表明安慰剂能缓解儿童咳嗽 
  女孩子的私处什么气味才正常? 
  啪啪啪能够缓解痛经,这事靠谱吗? 
  壮阳药物不是人人能用 
  白露开始不要露,常搓耳朵多吃梨! 
  立冬应知道的养生知识 
  冬季进补 需要辨清自身体质 
  中医养生推荐四款补肾御寒食疗方 
  冬季养生 怎么预防脑血管病(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