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南部海滨有许多底蕴深厚、风光优美的古镇,位于海滨阿尔卑斯的圣保罗就是其中之一。小镇紧临意大利北部,举目所及,充满异域风情。高大的橡树绿荫如盖,浅紫的迷迭香丛丛簇簇,明丽素雅的风铃草和着春风摇曳婀娜,整个镇子如同一幅铺天盖地的油画,难怪杜菲、马蒂斯、夏加尔这些饮誉世界的艺术家都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或许,这里最适合萌发灵感,因此,当毕加索以瓦罗希、马蒂斯以尼斯为创作中心时,夏加尔却选择了圣保罗。
马克·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北部小城维捷布斯克的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便对绘画兴趣浓厚,16岁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学习。他有8个兄弟姐妹,母亲依靠经营小店维持生计,俄国民间故事和犹太文化传统成为他未来的创作源泉,令其在儿时就拥有童线岁那年,夏加尔由圣彼得堡前往巴黎,在蒙帕尔纳斯镇边的“蜂箱”工作室居住。“蜂箱”工作室是艺术家集中的住宅区,外表破烂不堪,但这样的环境丝毫不影响艺术灵感的迸发。在这里,他结识了表现主义派画家C·苏蒂恩、抽象彩色派画家R·德洛内、立体主义画家A·格莱茨等青年同道,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展开尖锐评论。尽管时常因画风、主题、色彩、手法等争得面红耳赤,却一次次提升了创作体验。更令夏加尔终生难忘的是,在这群激情四射的画家朋友中,几乎每个人每一次进行的大胆尝试都能得到大家鼓励,这似乎注定了这批青年画家会名扬天下。
置身于任由思想驰骋的艺术氛围,夏加尔放弃了原本偏爱的阴沉色调,迅速发展了自己在俄国初见端倪且富有诗意的独特绘画风格,先后创作出《七个手指的我》等一大批作品,形成了独立的画风,确立了在画坛的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夏加尔在法国南方、巴勒斯坦、荷兰、西班牙、波兰、意大利、美国等地间穿梭避难,颠沛流离。1952年,他最终定居圣保罗,安度晚年。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安详的和平景象与美丽风景,令夏加尔在65岁时重启艺术生涯,年轻时期在“蜂箱”沉淀的绘画思想如火山般喷涌,他创作出大量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风格的抽象画作。这些充满视觉隐喻的作品,在现代艺术界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倘若细观,在夏加尔画作中萦绕不去的,还有源于画家家乡的某种童话梦幻气息。
夏加尔的墓,一如周围摇曳的风铃草那般简单素雅,沐浴着四季阳光。我忽然想到,任何创新既需要同行的呵护、赞赏与肯定,也需要善意的争论、批评与点拨。或许,“蜂箱”岁月和圣保罗的乡野,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孕育出夏加尔绘画艺术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