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曾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2017年3月辞去北京画院执行院长之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件作品曾在《美术》杂志、《国画家》杂志、《中国书画》杂志、《中国画》杂志、《美术观察》杂志、《朵云》杂志发表。
在他那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人物作品中,无论是对历史题材的表现还是对农民与其栖息的大自然的生命关切,甚至对当代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现象的深刻再现,都传达了他以当代“现实主义”题材为导向,以画家对所在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为关注点和精神归属的价值立场。
袁武以最为质朴的人文视角,以特殊的绘画信念为动力,在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的水墨累积中,练就了用最单纯而雄强的绘画语言捕捉人物瞬间情态、社会身份和精神特质的高超能力,这就使得他的“创作”可以用最纯粹的方式获得最准确的效果,这也构成了他艺术强烈的时代精神。
在袁武的水墨世界中,他所关切的人是具体而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在传统现实主义观念中那种“概念性”的、为突出主题而设定好的“典型”。
当代画坛充斥人们视线的往往是那种缺失了特定活力和真实感情的描绘对象,这近乎使人们以为现实主义的绘画已经失去活力,袁武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怀疑的自觉反击。
他要用一种充满“人文关切”的视角将那些关于“人的问题”重新领回绘画,重振人物画在当代的艺术雄风,这除了真切的人文关怀外,还必须创建和延伸出一种适用并完成这一目标的新型水墨语汇。
其一,是因难得宣纸而以普通图画纸为替代,先将纸打湿待干湿适宜的时刻再以笔落墨以达“吸水融墨”效果的“仿生宣”意外实践,由此而练就的本领成为他后来巨幅画面中那一团团浓重而极富感染力的“墨块”的来源秘诀。
其二,由临摹古代山水画皴法样式入手而获得的“运笔习惯”,成为完成人物面容、衣饰以及其它物象的表现手法。
这种在造型探索中的理性锤炼最终达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笔精墨妙”的水准,传达了一种在“写实性水墨语汇”中有机融入传统中国画“笔墨文脉”的视觉魅力。
在他“个人化”的水墨语汇中,他将对普通人的关切视角伸展到具体的农民与其生存环境的情景表现中。
在他的笔下,人物具有巨大的体量,充满“墨”的“质感”,与“意绘”出的牛群在一起,表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通灵体验”。
将现实主义水墨语言带入“当代”的生动案例还表现在他最新的一组由65张单体人物肖像构成的《大昭寺的早晨》。
他用速写式的“线”直取人物结构,再辅以皴擦以极简约的色生动地捕捉到了一位位不同性别、年龄的朝圣者,表达了自己对虔诚信念的精神共鸣和心理震撼。
他对人物个体之“像”和人的群体之“相”的准确刻画传达了对当代人物关切情怀的“精神方向”,在现实主义的水墨人物创作上绽放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