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春节长假后如何调状态 “四良方”帮你赶走不(2)

发布时间:2021-03-08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循行有其气血旺盛的时间点,如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经络气血运行恢复的时间节点,此时要保证充分休息;早晨5时到7时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循行旺盛的时间点,养成这个时间点排便有利于肠道功能正常运行。建议按照身体时间节律来安排作息,让各系统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的节奏,对于上述腰酸背痛、浑身不适的缓解就能够尽快恢复。

 

  春节综合征四:恍恍惚惚,心神不宁

 

  春节期间,人们逃离了紧张的工作氛围,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生活规律被打破,春节假期一结束,很多人又接受不了即将工作的事实,这时候内心会产生对上班的恐惧感,很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专家开方:解放军第302医院综合内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李琳建议,节后要提前调节、主动适应。

 

  建议节后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都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每一次长假都有两个缓冲期——假日刚到和假日过后。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较快,节日期间松散的生活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造成心理的不适。假日后的数天内会感到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假日中可按规律慢慢调整作息时间。假日最后一天应有意识地做一些与工作有关系的事,如看看报刊、思考一些问题,有助于走出懒散的“休闲状态”,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上。也可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好似随着吐故纳新,紧张也离开了身体。心理症状严重时可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改善情绪,消除恐惧。

 

  “节后综合征”找上门怎么办?专家教你几招给肠胃“减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指出,“节后综合征”是一种过节后的自然现象,不必过度担忧,更不能因此刻意少吃一顿饭,或者只吃流食,这样反而可能会造成新的营养失衡。

 

  于康说,虽然不应盲目“断食”,但在吃的时候可以注意在饮食上做一些“微调”。如果感到节后肠胃有饱胀感,可以在节后只吃“七分饱”,即在每餐吃到有轻度饥饿感的时候就要停止进餐,摄入日常食量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即可。

 

  此外,在营养搭配上要注意青菜、水果的摄入和粗细搭配。于康说,节后的午餐和晚餐都应保证充足的蔬菜摄入量,每餐也应做到玉米、小米、燕麦、荞麦等粗粮的摄入。

 

  于康还介绍说,喝茶和山楂水也有助给肠胃“减负”。节后喝茶对体内油脂的消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喝山楂水可以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同时还有助于控制血脂。

 

  专家:节后勿过度节食 设角色转换缓冲期。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袁春华表示,调整饮食应按时按量,均衡搭配,清淡为主,千万不要走进“过度节食”“纯素饮食”等极端的饮食状态。目前,立春已过,雨水未至,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疏肝解腻,宜食辛甘发散之物;具体就是要做到调结构、补水分、助发散三点。

 

  关于调结构,袁春华指出,春节期间人们往往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加重了代谢负担,这也是人们易感“积食”的主要原因。节后的饮食结构应该适当降低蛋白质摄入,并以清淡为主,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杂粮,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荤菜尽量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烹调。

 

  这位营养师建议在三餐中多选择食用粥和汤,平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补水分。袁春华表示,因为在节日中,往往会吃很多坚果零食,这些食物本身水分不足,易使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正需补充水分,比如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小米粥、阳春面等,足够的水分可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减轻肠胃负担。

 

  在袁春华看来,节后,人们可在膳食中适当增加有辛温发散作用的葱、姜、蒜、香菜等调味蔬菜,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节后除了饮食调整,还需要做好精神调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陈剑华介绍,7天长假之后,不少人会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这就是平常说的“假期综合征”。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