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代起,国人已用黄瓜敷面,时间很长,第二天才取下,非常不方便,唐代始有“玉容散”,涂于面上,整夜不去,主治“瘢黑”,据说用五六次,能让脸脱一层皮,则肤色变浅一层。
孙思邈的最大贡献在将唐以前秘而不传的美容方药公开,因此承前启后。
元代美容护理与当代一样
宋元时期,美容方剂进一步丰富,以宋代《太平圣惠方》为例,已收入980多个美容方。
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院药方》中,记载了一个“三联方”,既先用“褚实散”洗擦面部,然后用“桃仁膏”涂抹患部,然后再用“玉屑膏”涂贴脸上,日本学者高木祐子认为,这与现代面部美容护理程序完全一样,“褚实散”相当于洗面奶,“桃仁膏”相当于按摩霜,“玉屑膏”相当于美容日霜。
古代女性长期使用白粉,初期用米制,对皮肤有益,但颗粒粗糙,白度不足,以后改用铅粉,色白且有光泽,但价格昂贵,清代时改良做法,用铅皮加醋煮成,价格大大降低,但随着使用增加,铅白有毒的问题得以凸显,常用脸色发青,还会慢性中毒,用时只好先以火烧,并掺入一定量的米粉,减少其毒性。
古人排毒养颜,虽方剂颇多,但重叠、散佚甚多,整合统计一下,全部169个主要的美容方中,涉药204味,居前几位的分别是白芷、猪组织、白附子、川芎、细辛、苦杏仁、辛夷、获菩、白术等,其中白附子、细辛、杏仁有毒,不宜常用,其他斟酌采用,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