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13广东道教文化节暨第七届惠州国际(休闲养生)旅游节活动的摄影家在互相交流。记者王建桥 摄
道教文化与生态文明有何关系?道教文化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013广东道教文化节暨第七届惠州国际(休闲养生)旅游节———道教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日前在罗浮山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论道罗浮,纷纷围绕道教生态环保思想、道教养生实践、道教与现代生态文明及道教养生思想,发表真知灼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道教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杰出的理论家与实践家,‘含醇守朴’是葛洪的生活信条。”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敏说,“夫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己之耗”,葛洪倡导人们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不要以奢华作为社会的风尚。
侯敏认为,支撑葛洪生态伦理的主要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及自身认识的凝结。葛洪的生态与生命观念有助于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道教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美丽花朵,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心灵中,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说。
“环境保护如果能在民族文化传统内部找到知音和同道,将会事半功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谢扬举认为,中国古代道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环保思想,已经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环境保护既要有硬措施,比如制度、法律和科技手段,更要有软的人文环境建设作保证。”谢扬举表示,中国道家文化含有深刻而丰富的亲自然文化基因,长远而有效的环境保护需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吸收当代世界生态科学、环境哲学的精华,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国人心灵的环境人文精神系统,并使之贯彻到环境保护实践中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台湾虎尾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苏何诚认为,当代道家学术研究的重点,应围绕生态伦理这一议题来探讨,积极回应当代环保议题,担负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时代责任,为世界环境和谐共同努力。
养生是道教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葛洪 《抱朴子内篇》所见其养生思想有:重生贵生,积功累德,外服丹药,内炼精气神。这些思想不仅在养生实践中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也可以给现代人治疗 ‘现代病’、‘亚健康’、‘心理病’提供宝贵借鉴。”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吴成国认为,葛洪对修身养性的追求,有助于当下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身心康泰的良好生存状态。
“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如果善于养生,很多疾病是可以消弭于未发生时,这也是中医学‘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而道教的养生思想,对于现代生活中的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陈秀华说。
“道教认为饮食为性命之基,早期道教已有初步的饮食养生观,认为饮食养生是维持生物生存的根本。”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创新研究基地教授张择洪说。
而道教季节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特色,体现了“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季节依次交替的规律,道家十分重视依时摄养,以顺应四时五行的自然规律。“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要适当调整饮食之味,适应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这种四季摄养是道家养生的智慧。”
“外丹是道教医学最为精华的成分之一,外丹制作技艺及其在临床运用技术是道教医学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认为,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类外丹在治疗诸如骨髓炎、某些类型肿瘤等疾病具有优势,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药物。因此,道教医用外丹一直以来就被中医临床家认为“是今后中医外科中有广阔前途的疗法”。
养生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惠州发展养生旅游既有好的背景条件,又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还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