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一处道教圣地—茅山,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养生大家葛洪、陶弘景在此处都有活动。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养生主要可以概括为修心(守静、守一)、养气(服气、行气)、炼形(服食、导引、辟谷等)三类核心内容。
所谓“守静”就是《道德经》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 陶弘景说:“能洞寂者,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死生之根易解,久长之年易寻,寻之可得,解之可久。”认为洞察安守“寂”(即静)是了悟死生、长生久视的原因,能守静就长生可寻、寻之可得。怎么才能静呢?陶弘景用“少”来描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现实世界中,我们不太可能像陶弘景那样隐居茅山,怎么办?陶弘景也给了出路:眼不看不正之色,耳不听丑秽之言,鼻不闻膻腥之气,口不尝毒辣之味,心不存谋欺诈之事。如此,则心灵安顿,也能达到守静的目的。而所谓“守一”则可以看做是达到“守静”的方法,这个“一”被道家看做是大道的根本、大道的代表,各个层面都有自己的“一”,守住这个“一”,在这个层面就能得道—顺利、和谐、成功。就养生实践而言,陶弘景的“守一”就很系统了,翻译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根据时间的不同,分别凝神观想自己身上不同经络、穴位的形象。而起始功夫被陶弘景称为“守寸”,即守丹田,因为丹田中有“常有帝君”,必须要“守”才能体会得到。
所谓“服气”也是道家修炼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有称为“吐纳”的。陶弘景提出的具体方法就是当“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生气”,是指阳气生的阶段,在一天中是夜晚12点至中午12点这个阶段;“正偃卧”就是端正的仰卧,“瞑目”就是闭上眼睛;“握固”,是为了保持“气”不漏,包括手握固,缩肛等等;“闭气不息”就是屏息;然后在心中数200个数,在吐出气来。而“行气”则是以意念引导气在经络系统中运行,这个方法适合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刚开始时不太容易把握。
所谓“服食”主要是各种药物,其中也可以发掘出积极有效的养生内容,但是对今人而言,需要在正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陶弘景说,“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这段话具象的内容先不去讨论,核心思想就是饮食物的品阶越高,对养生越有利,这个思路放在今天也是成立的。所谓“辟谷”则是道教修炼体系中毁誉参半的方法之一,简单说就是一段时间内不食五谷和肉类。辟谷的方法有一定系统的理论指导,更常常与服食修炼相互配合,绝对不是“绝食”这么简单。
当然,除此而外,我们还会发现陶弘景也主张过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主张儒、道、佛兼修并用等等,他能在那个年代享年81岁,与他的思想、生活、修炼都分不开。所以,养生确实是一“系统工程”,不是一方一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