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晚上7点之后,就算没吃晚饭,也绝不吃任何东西,都说太晚吃东西,肠胃负担重。”“荤菜吃了多,容易血脂高,我索性吃全素,但最近胃老不舒服。”
在省立同德医院胃肠胰外科孙元水教授的门诊,带着这些问题来的病人,一天能碰上好个,孙教授此时往往会现身说法。他听说记者来问养生经,孙教授说:“把这几个肠胃问题搞清楚,就是最好的养生经。”
“现在的人鱼肉不断,吃得太好,但问题也就来了,容易得三高,所以不少人开始吃素,荤菜基本不碰,吃了一段时间又感觉胃很刮,这就是两个饮食极端。”那么,吃得太素,到底行不行?
孙教授说起之前接诊的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双双得了胃癌,是从江西农村来,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平常很节俭,饭桌上鱼肉等荤菜比较少;早饭喝粥,必定是拿咸菜下粥。大家都知道吃腌制食品不好,但其实吃得太素、不吃鱼肉对胃也不好。”
“胃黏膜的代谢速度很快,平均四五天就代谢一层,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比较高,长期刺激胃黏膜,黏膜细胞突变的风险就会上升。”孙教授说。
膳食平衡,不搞饮食极端,是孙教授自己家的饮食经。“我家几乎没有忌嘴的食材,即便是咸菜,平时炒菜也会放一点,提鲜吊味,猪肉、海鱼是餐桌常客,红烧肉也挺喜欢的。”孙教授说。他建议每日要保证七大营养素的摄入,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矿物质、膳食纤维。
“其实,很多人觉得粗粮有益健康,就用大量的粗粮代替了主食,而这样也是饮食结构不平衡,也会提高胃癌或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比如黏膜修复需要蛋白质参与,吃得太素,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影响黏膜修复。维生素对于蛋白质的代谢也有很大作用,所以我平常建议病人,多喝点牛奶,多吃些新鲜蔬果,都是预防胃癌的好策略。”
平时看门诊的时候,孙教授总能碰到不少胃癌手术后的病人问:“我有什么需要忌口的,是不是发物不能吃。”孙教授对此都是持否定态度的。“黏膜修复需要大量优质蛋白质,而如果这类食物不能吃,那类食物不能吃,蛋白质从何而来?”
所以,手术后的病人来看门诊,孙教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胃肠道修复的宣教,“饮食无须忌口,尽量选择可消化的烹饪方式,少油炸即可。如果真的要建议,我都会建议有胃出血的病人或者胃肿瘤的术后病人,不妨吃一点阿胶。对于胃出血的病人来说,阿胶以形补形,就像给胃涂了一层膜;而对于胃肿瘤病人来说,阿胶起到很好补血的效果。”孙教授说。
事实上,每一条健康生活守则里,有一条内容肯定会提及——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进餐。此前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29岁男子,坚持5年过午不食,结果胃里长出两个大溃疡。那么,什么才叫按时进餐。
“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哪能按照一个固定的生活节奏,按部就班呢?那么,这就意味着饮食要有时间观。很多人都认为过午不食,晚上过了7点就不吃晚饭,以为这样就能让肠胃有休息的时间,但其实,这样才是真正损伤肠胃。”
孙教授说:“饥饿时间超长,会导致胃部因为饥饿而收缩,同时胃酸持续分泌而没有食物摄入,损伤胃黏膜,很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不少人甚至为了保证过午不食,在中午吃很多,这样做也欠妥,吃多了同样会对肠胃造成伤害。”
“我早餐是在单位吃的,八点前用餐完毕,进入工作状态;而午餐基本在1点左右吃,晚餐大都在家吃,8点左右吃完。”按照孙教授每天的作息表,他每一餐的用餐时间都比普通人要晚一个半小时。但多年如一日的作息规律,孙教授在中间的时间段,并不加餐吃点心。
“这么多年,我习惯了这样的作息,那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时间表。”孙教授笑称,平时也和朋友偶尔吃个夜宵,也无伤大雅。
作为一个胃肠外科方面的专家,孙教授坦言:现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病趋向于年轻化,比起国际上胃肠肿瘤多高发于70岁以后,我们患者相对年轻的在50或60多岁时,就已发病,甚至还有二三十岁的年轻病人。
“这无疑和国人的饮食结构有关系,但同时,高压力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导致胃肠肿瘤高发的原因,毕竟胃肠是和情绪最紧密相关的器官。”孙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