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后者是为了跑好比赛。但是现在很多跑者对于这两个概念产生了混淆。
健康跑者追寻无伤和快乐,觉得业余跑者本身就不应该跑那么快,也没有必要非得参加马拉松或者跑步比赛;但还很多追求成绩的跑者觉得速度上去了才能有激情,有比赛才能有动力。
如此,也导致很多跑者陷入了误区,健康跑者无法理解速度选手,速度选手也不去关注慢跑人群,随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主要矛盾也越来越影响到了马拉松圈子。
再加上近几年猝死跑者的增加,这种快慢讨论论也成为了跑圈里热门的话题。而实际上,这种辩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跑者的跑步目标不同。有些人为了让身材变好或者消除三高,那么慢跑+力量训练+饮食控制就完全可以。
但是如果想完成一场马拉松,或者跑得更快,就得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入速度练习,不然就很容易在比赛中出现风险。所以该怎么做,还要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是所有慢跑都安全,也不是所有快跑都危险,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如果你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跑步小白,之前从来不做任何运动,属于那种小时候看见体育就烦的跑者,如果想参加一场全马比赛,就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如果体重正常的话,这个备战周期也至少要有两到三个月时间。
除此之外,在两三个月当中训练还必须要系统,平时每周单次训练一定要有一次接近比赛的强度和跑量。这就等同于模拟比赛,如果想在比赛中达到相应速度和成绩,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做到或超越,这是最直截了当的训练方式。
有很多跑者随便跑两天,打打球、踢踢球就开始跑全程,这样是非常容易出危险的,因为这时的心肺能力还不达标。
与健康跑和速度跑者的矛盾一样,同样是跑得快的选手,也有矛盾,那就是走速度和跑量的极端,有些人追求大跑量,每天30公里;有些人追求速度,一周恨不得练上4、5天间歇跑。
这样走极端的训练模式不会给跑步生涯带来太多益处,我们都知道,物理学科中讲求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而我们跑步训练中也应遵循这样的道理,那就是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有快有慢,相互作用才是最科学的训练。
全国马拉松越来越多之际,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大小马拉松赛事,这也导致很多跑友为了追求马拉松参赛数量而加大参赛频率,每周都跑全马,甚至连续两天参赛。
有一些跑马大神也利用这样的模式以赛代练,但是很显然,这样跑是很难出成绩的,也许会在一个月四场全马中跑出一场PB,但是之后再想提高如果还是以这种全马跑方式跑下去,对身体会是不小的损害。
一场全马过后,肌肉的损伤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消耗大量的体能。长此下去,会造成很多伤病隐患,对身体非常不利。
专业选手每天都会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晨跑、上午跑、中午饭、下午跑,晚饭,收拾、娱乐、休息。
但是业余跑者是不可能有这样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全天系统训练的,大部分跑者要么是抽早期时间跑步,要么是夜跑,有很多工作忙碌的跑者甚至会抽半夜去跑步。
为了成绩,努力是必须的,但是休息也是跑马者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天世界杯正在火热进行,葡萄牙队C罗的自律也成为了大家的谈资,据称,C罗每天的休息时间在10小时;而在我们跑马圈,也有这样的大神,牟振华称自己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
虽然我们的时间不能和专业运动员和大众顶尖跑者相比,但是也不能过度的缩减自己的休息时间。
很多业余跑者平时跑步从不带水,一般都觉得喝多了肚子不舒服训练之后一大瓶的狂饮,这是不对的,中途不补给,能力提升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