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热点真题:根据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

发布时间:2021-12-20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热点真题:根据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

  答:义和团运动从产生到结束,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后来,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当今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经历过几个时期的转变,也有了新的研究视角,下面从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产生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甲午战后,对华北(包括山东、直隶)的侵略;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③基督教在内地传教,欺凌民众,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冲突;④广泛的水旱灾害;⑤社会经济的波动。例如严昌洪认为,义和团运动的产生,既包含了反侵略的出发点,也包含了中西文化、中西风俗冲突的重要原因;郑权侧重于宗教冲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关于义和团运动产生的时间,学界也有争议。普遍的一种观点是,1895年10月25日赵三多在山东冠县蒋家庄马场里树立“扶清灭洋”旗帜,起义体现了“扶清灭洋”口号与直、鲁地区群众性反帝斗争的结合,客观上成为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分界,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具体标志。但是也有异议,有的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4年,证据是《光绪年奏稿》中有一反对甲午议和奏折说“外患不除,内忧恐起,近闻山东曹濮、颖亳各地,伏莽欲动,假兴华灭洋为名”,时间明确指出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英国学者狄德满则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9年山东西北的神拳,它与各种拳会组织结合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总之,学界对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原因和时间都有异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但是怎样划分,学界还有争议。

  ①有学者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宣战”上谕为限。前一阶段以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对立统一为特点;后一阶段义和团运动的行动基本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②还有的学者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分为三段,第一阶段从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到1900年夏天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前,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义和团从查禁到剿抚不定、剿抚兼顾,义和团以“灭洋”为主旨,取得广泛认同,义和团与清政府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第二阶段从1900年6月21日到同年9月慈禧西逃途中决心剿杀义和团止,这是清政府全面利用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阶段;第三阶段从1900年9月7日到1902年7月景延宾起义失败为止,义和团斗争将反帝与反封建相联系,打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主要围绕着反封建和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两方面展开。首先是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一部分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质,如王承仁等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纲领是“扶清灭洋”,“扶清”与“灭洋”并行,两者都是斗争的目的。从主流看,义和团对清政府并不是持反对态度。范大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不是农民阶级的自主口号,而是地主阶级固守封建道统、盲目排外的观念在农民阶级中的投射反映,给义和团运动加上了封建主义的深刻印记,使得这一运动未能超越封建主义。一部分学者认为具有反封建性,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反抗的矛头虽然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也必然打击清政府。路遥认为义和团运动沿袭传统的农民斗争形式,这体现在组织形式上和思想意识中。而自始至终其组织形式只是因反侵略斗争队伍的扩大而复杂,反封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近年来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革命属性基本上趋于肯定,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出现了多种论证理由。李宏生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从属于无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义和团运动参加了反帝斗争的行列,便可以称之为革命。孙祚民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社会形态内部固有的矛盾尖锐化所引起的革命。王承仁等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它是农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中国的暴动和起义,具有民族起义的性质,在实际上经历了民族自卫战争的过程,属于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