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天体的一部分,宇宙间生物随着天体的改变而改变,天体运动对生物的存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白垩纪时期,恐龙的兴旺与灭绝是由天体运动的变化所致。地球上许许多多生物的退化和进化,新生与消失都是天体运动在一个时期内对生物的影响。
堪舆学是研究天体与人的学科。中国自汉唐以来,广泛运用堪舆学为社会服务。所谓堪,就是对北斗星系的研究;所谓舆,就是对地理形状、气场、磁场的认知。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人们自尧帝以来,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精确推算出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影响。二十四节气首先对农业生产存在至关重要的意义。何时插秧何时收割,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合理利用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指导意义。
《鹖冠子》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根据北斗星系运动规律而来。北斗星系是由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组成。《尚书舜典》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说的是北斗七星调和日月五星的运动周期。北斗七星是建立在二十八星宿上,二十八星宿又是由众多的恒星构成,二十八星宿具有代表意义,根据星宿的特性划分为: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二十八星宿从木星的角木蛇开始,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到水星壁水獝结束,持续与日月方向一致旋转。二十八星宿围绕日月方向旋转运动产生了阴晴圆缺的阴阳交替。古人为了区别阴阳消长发明了圭表。圭表是直立于测日影的棒杆和石柱,通过圭表测得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一年中夏至日的正午表影最短,冬日至的正午表影最长,以正午时表影长度来确定季节和一年的长度,四年日影完全重合一次,即经历1461天,除以四,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25天,由此二十四节气季节气候有着精确的区别。
古人为记录白昼的时间变化发明了日晷,日晷是通过白天日投影的长短来显示时间。估计日食月食运动的规律以及日影阴阳的变化,导出了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通过北斗七星和日月建立方位和时间概念,在地理上用九宫数标示地理方位。乾为西北,坤在西南,震主东方,兑归西宫,离为南方,坎为北方,巽在东南方,艮为东北。地理上方位与北斗星系方位是相互对应。
天时、地利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人们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天体的空气、阳光、夜晚和四季的交替、流年洗礼。人的生死富贵与天体运动息息相关。尤其人脑的活动在光波、声波、电磁波等刺激下呈现不同的脑电波而勾画出不同的认知、生活方式和吉凶寿夭等。中国有句俗话,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命运。所谓不同是指单位时间与方位上所接收天体五星磁场能量、气场上的不同。大自然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天体构成一种多维的场,这种场形成了一个系统,当系统互动合理时,个体的身体、心理、工作、学习各方面趋向平衡。人感到神清气爽、幸福感和满足感较强,人际关系和谐。当系统场不合理时,人的内部失衡,会出现运势不佳、心理压抑、紧张,身体时常出现不适症状;一旦系统的秩序被打乱,天体五行传递到人体的信息,人体五行接受到天体五行的信息错乱,身体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或者运势上的应激关系被破坏,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环境是天体信息运动的传道者,环境通过折射、反映天体信息,对人体产生作用。
人脑是身体的主要部位,人脑由九大战区组成,分别是1、额叶前区,主要功能是计划、推理、认知、情绪表达。二、运动发层,协调身体运动,同时把外界的信息传到身体各部位。三、躯体感觉发层,将感觉、触觉、痛觉、视觉、听觉等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传递给脑。四、顶叶,对感知和信息进行加工。五、枕叶,对视觉信息加工转化成神经信号。六、小脑,主要是处理身体的动作和反应。七、威尔尼克区,主管对语言的理解和编码。八、颞叶,是听觉加工系统,主管学习、记忆与情绪。九、布洛卡区,语言生成的部位。人脑九大战区各具有不同功能,但又有紧密的联系。人脑按八卦划分,额叶前区为离宫,运动发层为坤宫,躯体感觉皮层为兑宫,威尔尼克区为艮宫,颞叶为震宫,布洛卡区为巽宫。脑既是一个接收器又是一个信号发射器,通过摄入光波、声波、电磁波后经过脑的加工整合然后又把加工的信息进行分配,发射出去。脑的维护机制,是在血与氧合成下运转。氧气中含有木、火、土、金、水粒子,血同样含有以上成分,氧在人体中可以:1,供给细胞生长;2,促进血液在人体内运动,增加新陈代谢;3、氧在人体内时使激素调节系统合成肾上腺素、荷尔蒙等化学物质,刺激人体的情感、欲望、性格,强化外来信息的加工与应激;4、氧能够维持人体皮层的功能,调节信息,维护体内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