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益普及的健康体检对早期发现受检者的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健康问题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体检报告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术语,如“甲状腺结节”“肝囊肿”“肺结节”……如果解读不当,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或“危机感”,这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作者:宁波市第一医院 宗建平)
多年前春节刚过后的周一早晨,我刚到诊室就有七八个患者迎了上来,他们手上拎着CT片,有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有的说一个晚上没睡好,如同世界末日快要来临,我被吓了一大跳,究竟发生了怎么事?
一问原委,原来是大家看到周末宁波一家报纸刊登一篇《肺小结节,55岁以上患者近七成为恶性》,立即引发不少公众的恐慌。幸好,这些急匆匆来咨询的受检者,经过认真读片,大多没有问题,经过解释和劝导,终于破涕为笑,安心地回去了。
肺小结节不能与肺癌划等号,需要专业人员判读
在临床上,由于医务人员对检查结果或健康宣教时描述的不当,时常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事或不安,尤其是网络带来的信息良莠混杂量增大和不对称,这个问题日益变得突出。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就以肺小结节为例作一分析。
肺小结节多指的是肺毛玻璃样结节,是胸部CT显示的一个影像学名字,它成像的基本原理来自于X射线。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结构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用通俗一点话说,我们看到的X片或CT片就是X线通过人体后在胶片上留下的一个影子,由于组织密度不一样,所以留下片子图像也不一样。用肺部结节来说,也就是X线通过肺组织后由于肺组织的改变留在片子上一个小小类球形的结节,这种肺CT片上留下的结节阴影,原因很多,可以是炎症留下的疤痕、损伤、纤维化等,一切引起肺组织的密度增加的改变都会有这种改变,当然也包括肺肿瘤早期。
经过医学反复观察研究,发现有一种淡淡的阴影存在着早期肺肿瘤的可能,于是把这种改变称为毛玻璃样结节,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然而随着宣传或相关知识的普及,在公众心中这个毛玻璃样结节演变成了肺癌的代名词,引起了公众的恐慌。
需要强调一点,报告上的毛玻璃样结节只是形态学上的名词,不能与肺癌划等号,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判读,才能初步判明是不是有肺肿瘤可能;另外从技术上讲,极微小的结节不必惊慌,如果是肿瘤早期或癌前病变,它的长大需要一定的时间,体积增加一倍需的时间短则3~6个月,长则2年左右,对于小于7~8mm的结节只要定期复查就可。
体检稍有异常就打上“肿瘤”标签实在不妥
但问题是有的体检机构,尤其是胸部CT上发现3~4mm的结节,肿瘤特征不明显的,就报告是肿瘤或癌症可能。以下就是一位受检者的报告。
肺部发现有3mm的小结节,报告写成“肿瘤可能性,3到6个月复查”,既然还没有明确,需要观察复查,写上肿瘤可以是不是有点过早下结论了?结果让这位受检者哭了一个晚上。
同样,有的体检机构,检查结果稍稍有点异常就写上有肿瘤可能,让拿到报告的被检者整夜不得入睡。
以下是一位受检者的体检报告截图。
宁波一位老记者的体检报告截图
从报告截图来看,不考虑这个细胞角蛋白19片段升高意义有多大,就因为比正常值高了0.2ng/ml,写上“也可见于肺癌、膀胱癌等”,这样合适吗?测试机器也不是不可能不出现偏差的,检测数据稍稍高了一点,建议复查没有错,但写上 “也可见于肺癌、膀胱癌等”妥当吗?同样许多检验结果类同于X线检查一样,是人体健康问题间接的反映,是需要分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