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国著名青年心脏病学家,北京朝阳医院卢长林教授牵头编写的《≥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这是大中华地区首部历史上首个针对高龄老人脂质管理的学术性推荐,前后耗时两年,历经无数次讨论修正得以成稿,参与学者涵括海峡两岸三地的心血管病学、内分泌与代谢医学、老年医学、药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华人专家。在此,有幸受邀,以深入浅出的视角对此共识进行解读,向关心我国高龄老年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管理的大众普及。
高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65岁的老年人占14%。即使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保持不变,2010~2030年,仅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就会使心血管病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脑卒中)的发生数预计上升50%以上。未来15年内,心血管病的流行和人口老龄化将额外增加750万例心肌梗死、1180万例脑卒中和39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国高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井喷”群体。
众所周知,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可防可控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结果预测,如果对我国血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在2016~2030年期间可减少1000万~200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800万~3000万例脑卒中和300万~100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节省医疗费用9320亿美元。然而,相对于65岁以下人群,65岁以上患者血脂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75岁的高龄人群更是被几乎所有的临床药物试验列为除外条件,因此,我国高龄血脂管理证据尤为不足。同时,高龄老人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同服多种药物,用药更加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老年人常常服用的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老年人余寿命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我国高龄老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是我们制定我国高龄老人血脂管理共识的基质。
1. 高龄(≥75岁)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及共病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1.1 增龄带来的代谢变化
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脂肪中摄取的热量逐渐下降,同时降解“坏”胆固醇(LDL-C)的受体数也减少,因此引发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整体而言,我国高龄老年人中,血脂代谢异常与能量摄入增加的相关性较小,更多与能量消耗的减少相关。
1.2 共病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我国高龄患者多存共病状态,这也是增龄的特殊病生理特点,包括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生。
目前公认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暨“坏”胆固醇(LDL-C)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越大。“坏”胆固醇(LDL-C)每增加10mg/dl,糖尿病群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即增加12%。然而,通过药物干预,每降低1 mmol/L的“坏”胆固醇(LDL-C),则可降低这类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高达22%。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液中出现更多富含甘油三酯(TG)的脂质颗粒,更具显著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倾向。对于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首要的致死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除此,随着老年甲状腺功能的减退,脂质代谢能力更是受到影响,甲减患者“坏”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可显著升高。
2. 高龄(≥75岁)老年人调脂治疗的靶点
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业已证实,“坏”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致病的最关键作用。大量的干预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坏”胆固醇(LDL-C)是调脂治疗的最重要靶点,而且针对“坏”胆固醇(LDL-C)长期持续和有效治疗较短期间断治疗获益更多。
尽管长期以来的研究提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暨“好”胆固醇(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反向关系;但是,目前还缺乏临床提高“好”胆固醇(HDL-C)水平的有效手段,仅有的少数药物研究结果也显示,通过其增加“好”胆固醇(HDL-C)水平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好”胆固醇(HDL-C)并不作为我国高龄老人调脂治疗的靶点,主要作为风险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