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显示,自我报告方面,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太熟悉人人网的隐私政策(1=不了解,5=了解,M=2.50,SD=1.28)。但是,受访者关于调整隐私设置的自信程度却较高(1=不信任,5=信任,M=3.67,SD=1.13)。受访者就问卷给出的四个有关隐私政策和设置的说法判断正误中,受访者也表现出较高的熟悉度,平均分达0.78分(满分1分)。研究假设3得到部分证实。从自我报告与测试结果的差异看,受访者对隐私政策自我感知的熟悉度可能低于他们的实际熟悉度。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女生在上述指标上均未呈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发现,越认为自己熟悉人人网的隐私政策,就越认为自己有能力调整隐私设置(r=.313,p.01)。
面对“好友申请”时,结果显示,九成(90.0%)的受访者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在个人主页的隐私设置上,则未呈现明显趋势。结果还显示,绝大多数(95.7%)受访者使用线%)的受访者使用真实头像。卡方检验显示,男、女生在上述指标上均未呈显著差异。
在“个人档案”的填写上,平均每人填写8项指标(M=7.70,SD=3.62)。其中,“基本信息”方面填写比例较高,“兴趣爱好”填写比例较低,“联系方式”上,即时通讯工具填写比例较高,但填写手机号的比例仅有约三分之一(34.29%)。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女生在这些指标上均未呈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受访者倾向于认为人人网更接近于一个公共空间。其中使用微博的受访者比较认为,人人网并没有比微博感觉更加私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女生在这两个指标上均未呈显著差异。关联分析发现,对环境的认知与对人人网隐私忧虑呈较微弱的关联(r=-.231,p.10)。也就是说,越认为人人网是一个私密的空间,隐私忧虑程度就越低,研究假设4基本得到证实。
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人人网的信任度较低(1=信任,5=不信任,M=2.37,SD=.93),低于5点量表的中值3,处于不信任区间内。就人人网信任度与对人人网隐私忧虑的关联分析发现,越相信人人网不会滥用自己的个人信息,隐私忧虑程度就越低(r=-.323,p.01),研究假设5得到证实。
在“认知与行为”方面,关联分析显示,对社交性网站的隐私忧虑,与面对好友申请时的标准、个人档案中填写内容的多寡、个人主页的隐私设置,均未呈现显著关联。在“态度与行为”方面,关联分析发现,对社交性网站的隐私忧虑,与面对好友申请时的标准无显著关联;与个人档案中填写内容的多寡亦无显著关联;但与个人主页的隐私设置呈显著关联。也就是说,对社交性网站的隐私忧虑值越高,就越倾向于缩小个人主页的可浏览范围(r=-.277,p.05)。
综上,研究假设4可以得到基本证实,即对隐私政策的认知,与隐私忧虑程度、隐私保护行为之间,基本上不呈现显著关联。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受访者对社交性网站的隐私忧虑,并检验它与受访者对隐私政策的认知和实际采取的隐私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互联网和对社交性网站均具有高度的隐私忧虑。但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受访者最担心广告公司对其个人信息的利用,其次是政府部门的监视,再次是黑客攻击,最末位才是社会性隐私。
结果显示,受访者自认为不太了解人人网的隐私政策,但测试发现他们对隐私政策和设置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结合受访者对人人网表现出的不信任态度来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虽然熟悉这些政策和设置,但仍担心会有自己不知情的隐私威胁出现。
结果显示,对隐私政策的认知与隐私忧虑程度、隐私保护行为之间,基本不呈现显著关联,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再次验证了“隐私悖论”的说法。
结果显示,在环境认知与隐私忧虑的关系上,越认为人人网是一个私密的空间,隐私忧虑程度就越低;在对网站的信任度与隐私忧虑的关系上,越相信人人网不会滥用自己的个人信息,隐私忧虑程度就越低。
结果还显示,在性别差异方面,总体而言,女生和男生在隐私忧虑方面没有体现显著差异;仅在个别指标上,女生显得比男生更加关注隐私。
但是,研究者对“隐私悖论”的说法并非一致认同。有研究者认为,隐私忧虑并不会直接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因为这种忧虑是经由一个人对其处理对隐私的威胁的能力而中介的。如果他们感知到对隐私的威胁不太可能发生或缺乏严重性,就不会触发隐私保护行为;反之,则会产生这种行为。因此,所谓的“隐私悖论”其实并不存在(Rifonetal.,2007)。本文在测量隐私保护行为时,主要采用前人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即检视受访者在“个人档案”中填写信息的多寡程度。但是,这项指标的效度有待检验和讨论。因此,“隐私悖论”究竟是否存在,有必要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