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教授,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行医七十余年,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被称为“杂病圣手”。
路志正教授曾在一篇名为《尊经养生,修德增寿》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源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指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说,路老这段话深刻解读了中医养生理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天地造化,不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
有些人这时可能会产生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较旺盛的时期,为什么还要养阳?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人体的阳气也由旺盛转向收敛,为什么还要养阴?
其实,春夏两季气候转暖而渐热,进而会影响到人体,人们在感到暑热难耐时,其身体的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消耗阳气,从而调低自身温度来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天热时人体容易出汗,这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行。
同样,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人们也会感到寒冷,首先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来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因此要养阴。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过,“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因此,在养生保健上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相和,让身体处于健康和谐的状态。
春夏不要过多贪凉饮冷,如过多地喝冷饮、冰镇啤酒,或过量地吃冰激淋等,因为阳气生发,盛达于外,而胃中虚冷,大量进食凉性食物容易造成中寒而伤及脾胃之阳,从而引起腹痛、腹泻等病症。秋冬要注意保暖.因为阳气入里收藏。不能轻易扰动。有一些女性爱美,在深秋或冬季仍然穿着裙装,可谓是美丽“冻”人。殊不知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
中药:桂圆.枸杞.玫瑰花.黄芪.石斛.百合.山药.西洋参.三七粉.三七.红参.当归.枣.茱萸.枸杞.党参.虫草花.花茶.丹参.鲜人参.藏红花.龙眼肉.鹿茸.冬虫夏草.鱼腥草.橘皮 陈皮.天麻.白芷.薏苡仁.菊花.金银花.夏枯草.茯苓.山楂.燕窝.红参.马齿苋.金线莲.罗汉果.金钱草.薄荷.玉竹.新鲜虫草.白芍.玉颜茶.黑枸杞.玛咖.肉桂.杭白菊.莲子.茴香.丁香.核桃.橘红.麦冬.五指毛桃.山茱萸.花旗参.何首乌.艾叶.地骨皮.桔梗.花椒. 杜仲. 伸筋草.灵芝. 三七花. 柴胡. 肉苁蓉. 柠檬. 黄精. 射干. 平贝母. 栀子. 苦杏仁. 甘草. 酸枣仁. 板蓝根
疾病:手脚冰凉.白发.感冒咳嗽.睡眠.补肾.经期.失眠.抗衰老.去肝火.失眠多梦.体质调养.壮阳.养肝.感冒.降压.心慌.安心.贫血.咳嗽.胃粘膜.防辐射.腰疼、颈椎病.跌打损伤.脾胃虚弱.暖宫/滋补.降肝火.鼻炎.排毒.养血/活血.减肥.祛痰.去火/下火.气血双补.解毒.补脾.过敏.痛经.腰痛.青春痘/祛痘.补气血.中风.颈椎病.降脂.过敏性鼻炎.养胃.急性阑尾炎.抗衰.妇科病.幼儿虫.养肾.肠燥/便秘.补肾活血.痛风.脱发、掉发者.口渴/便秘.皮肤病.胆结石.养脾胃.益气健脾.祛湿.冠心病.萎缩性胃炎.肾石病.清脑通络汤/中风.腹泻.慢性乙肝.急腹症.哮喘.流行感冒.调理脾胃.补肾壮阳.糖尿病.贫血/低压